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南开大学副教授:“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已出现

2014年03月31日14:14    来源:今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开大学副教授:“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已出现

  近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夏炎考证发现,“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指的是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浊状态”,这与现在中国气象局出台的《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提出的霾的意思大体相当,而现代人最常用的“雾霾”一词,在古代也能找到踪迹。夏炎的这一研究成果刚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研究》上发表,题为《“霾”考: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

  夏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史、社会史研究。他表示,古人在描述阴郁天气时也经常使用一些与“霾”联用的合成词,此外还有阴霾、霾曀、霾晦、霾暗、霾霃、幽霾、旱霾等词语。现代人最常用的“雾霾”一词,在古代可找到踪迹,如《太平御览》卷645《刑法部十一》引崔鸿《前凉录》曰:“是月沉阴昏,雾霾四塞。”

  夏炎发现,在漫长的历史中,“霾”字含义发生过重大转变。在甲骨文之后,现存最早的记载“霾”的文本是《诗经·邶风·终风》篇,其中说到“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大意是整天刮风扬土,那个“他”是否肯再来。如果不去也不来问,总是让我心痛地思念。“终风且霾”便是古人解读“霾”的唯一文本来源,后世学者对“霾”的理解也是源自这一孤立文本。《尔雅》最早对《终风》一诗中的“霾”字作出解释,意为“风而雨土”。此后,历代学者均将这一解读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而建构了古人对“霾”的主流认知体系,这在古代天气认知发展史上占有坚不可摧的地位。

  夏炎表示,从历史学的视角来讲,研究“霾”的原始意义及其变化,不仅可以揭示人类如何结合自身文化对自然世界进行认知的真相,同时对于当代人客观理解“霾”的实质、成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殷莹 通讯员陆阳 实习生侯蕾)

(来源:今晚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