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先生是台湾散文大家。1978年,受聘美国某大学之后,被学界称为世界华文作家。他早在台湾时期,就打通了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散文与小说的壁垒,将不同文学形式熔铸一体,创作了《情人眼》、《碎琉璃》等刻录了中华民族心灵史的散文,被誉为台湾文学“崛起的山梁”。王鼎钧国学修养深厚,家国情怀圣洁,置身民族文化之中,思考人类终极问题。他赴美之后,形成了沉郁顿挫、排山倒海的文风。《山里山外》、《左心房漩涡》等散文结集和两年前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四部回忆录,以个人经历折射出海外华人的生死流转。
王鼎钧在大学任教期间,对《古文观止》中17位大家的24篇文章作过讲解。前不久,他把讲稿整理出来,在台湾以《古文观止化读》出版,内地出版书名为《古文观止演义》。这部讲稿的出版,使人得以分享“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在三尺讲台上的魅力。
由清代学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自康熙年间印行以来,即是学子士人研习古文的范本。今人读《古文观止》,似乎离开注释和工具书,成为望而生畏的事情。少数有耐心的读者,在硬啃过程中,往往在攻克字词语法障碍之后,已无心力再化解作品中的结构与义理、辞采与人情,更顾不上把文中的智慧转化为写作功力。
王鼎钧的这部讲稿,以作家和学者双重身份,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基,以欧美新批评“细读法”为参照,对作品由“串讲”到“化讲”。在介绍作者生平、写作缘由、文体形式时,以贴切的掌故营造出生动的现场,既激发接受者的兴趣,又把相关知识讲述清楚,让人过目不忘。对文章进行具体讲解时,不仅从审美角度对字词释义,而且提醒读者注意古人处理素材的思路、表达主旨的智慧、安排结构的技巧、精粹语言的功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策略。从不同角度分析作者的良苦用心,为读者找到借鉴古人写作方法的门径。在此基础上,解剖案例,把或没有细究的历史悬疑,轻松化开,诠释人生,照亮历史的暗区。由点到线,由释义到还原,由平面到立体,由学问到创作,由作品到人生,由文化到哲学,由文学到宗教……让文字构成的精神世界变得澄明。
对《古文观止》进行这样的“化讲”,皓首穷经的学者往往因缺乏创作体会,容易偏向文献学;富有文学成就的作家,容易讲得天马行空,旁逸斜出,难以进入学理的境界;能在学术领域与文学园地左右开弓的大师,又不屑于这样的工程。王鼎钧以命运赋予他的优势和至诚至爱的宗教情怀,用“化读”的策略,接通了几近中断的古今文化精神血脉,令人赞叹!
这部讲稿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为回归经典的文化阅读提供大餐,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享受古代美文的精神滋养;第二,为文字工作者找到汲取古典文学营养的门径,把渐行渐远的古典语式转化为今天的写作技能,改变粗粝的文风,使文笔典雅,获得与世界对话的资格;第三,为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提供一扇阅读与接受古文的窗口,让文学人在领略大师风采的同时,领悟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主义亲和的景观;第四,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高校教师,提供另一种解读作品的参照,使文学教学回归文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