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传统竹编:灯罩。 |
扫描二维码 |
还记得爷爷背上的竹篓、给人清凉的竹扇还有烈日下装满桔皮的筛箩吗?随着生活的进步,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竹编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集实用、艺术、审美为一体的竹编工艺制品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在装点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编织”出了竹编艺术家的美好生活。
竹箩换回拖拉机
5月18日晚,陈云华从深圳赶回四川青神,参加县里举办的竹编产业推进会。作为“竹编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刚一落座,就有竹编业界朋友向他了解深圳文博会的情况。
青神县境内盛产竹子,自古便有“人人用竹编,户户都会编”的传统。陈云华的爷爷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篾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时,陈云华便挑起了家庭重担。
为了糊口,他把家里竹子砍了,做成刷把,编成火炉,挑到集市上去卖。养家糊口的同时,陈云华的竹编手艺也大有长进,一天可以编6个暖水瓶套。第二天一早赶20里路,挑到汉阳,6角一个,一上午就卖完了。
由于手艺很好,陈云华很快像爷爷一样,被农民邀请到家里去编背篼,吃住全包,每天走一家。“在黑龙镇,挨家挨户编,编了整整3个月。”
陈云华编背篼的手艺越来越好,乡亲们都叫他“小篾匠”。
1968年,陈云华21岁时在村里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
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青神接到一大批外贸订单——编几万个飞碟、圆箩、笸箩蛋篼等手工艺品供给美国。陈云华因为出众的手艺,受命从村上8个生产队每队抽调2个人专门编制手工艺品。16个人编了两三年时间,给村里换回了3台手扶式拖拉机。
其间,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全县30余种竹资源进行了调查,买了相机,拍摄了上千幅照片,还遍访了著名篾匠,学习和钻研磨刀、用刀、选竹、划篾、启篾、染色的技巧。苦练几年,竹编技术越发精湛的陈云华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他的绝活是:可以将一片篾条剥成24层“纱”。
竹上画来一座城
1984年7月,陈云华在青神农村办起第一个竹编培训和竹编厂,把学生编的手工艺品收起来,统一销售。
他的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浇灭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
3个月过后,学生走得只剩下16个人。这让陈云华意识到,光靠编生活用品,竹编之路是走不远的。
1984年,他受邀为一对新婚夫妇编竹编贺礼。苦思冥想之后,他从一把扇子上“保家卫国”几个字得到了灵感,他尝试着编了一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竹编书画。
“花两个月编出来了,不是很美,但是全世界唯一的。”陈云华指着当时拍的照片说,这是他编的第一张名人书画。
很快,名人书画让陈云华看到了商机。
一次,陈云华花了一个月编了一幅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书法条幅,拿到眉山三苏祠去卖,3天不到,被一位美国人花400元买走了。
苏东坡的词、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接下来,订单一个接一个。陈云华发现,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工艺一旦与中华文化结合便很受欢迎。“用竹编这种传统工艺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竹编更有韵味了。”
而陈云华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他的竹编成名作《中国百帝图》。1991年,在台湾参加博览会时,这幅作品被一位美国人花了4.8万美元买走。
陈云华用这笔钱兴建了中国竹艺城,创办了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并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3万户青神农民走上竹编致富路。目前,青神农民主要从事竹编家具、竹编包装、竹编灯罩、平面竹编、立体竹编5个系列的竹编产品生产,每个农户编竹编平均年收入最少3万元,最多10余万元。“农民靠竹编‘编’出了小洋楼、‘编’出了小轿车、编出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青竹变出斑斓彩
随着竹编产业的做大,陈云华又有了新想法。“竹编手工艺品老是黑白的不行,2008年,我开始研究彩色竹编。”
陈云华先把竹编编好,再上水彩、颜料,但是由于液体无法固定,很容易串色。
彩色竹编研究一下陷入了困境。
他想起小时候看母亲织布染布,往布上先刮一层糯米胶,然后再去染色,这样染出来的布料颜色固定得很好,色彩非常均匀。
借鉴母亲的做法,陈云华把糯米胶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然后把竹篾放进去煮,胶便结附在竹篾表面,很容易上色。
经过几年努力研制,陈云华攻克了彩色竹编的难题,把这一整套技术运用到竹编产品上,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彩色竹编问世了。
凭着精湛的竹编技艺,陈云华不仅叩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他的竹编艺术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新加坡总理办公室、韩国总统会客厅……都能看到陈云华的作品。
凭着对竹编艺术的热爱,他在工具上也做了一系列改革。他把排针做成梳子形式,分出来的竹丝非常均匀,大大方便了农民使用。
随着分丝技艺提高,1厘米的竹丝能分出48根丝,技师们编织难度却也增大了。比头发丝还细的竹丝靠用刀子挑,太慢。
陈云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看村里老太婆用圆钩针打毛线,他模仿着发明了扁形的竹钩针,不仅使精细竹编成为现实,而且大大提高了竹编加工效率。“没有钩针,青神竹编到不了这一步。”
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青神县被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同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链接
青神竹编工艺历史悠久。
种类有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产品从篼筐篮簟、枕席、瓶套等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到竹编书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的惊世之作。
青神竹编创造性地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堪称传统手工艺、竹篾特质与文化美术的巧妙结合。
2007年,《长城图》荣获国际竹藤组织举办的竹产业博览会唯一的一枚金奖;《幽远熊猫图》《鹊华秋色图》各获一枚“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2013年,《苦乐清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传统竹编工艺与鉴赏(小贴士)
竹编是用竹子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传统竹编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只要有竹子生长的地方,就有竹子编织而成的用具。由于我国气候温和湿润,山区土壤肥沃疏松,很多地方适宜种竹,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尤其在我国西南地区,竹编用具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常备之物。
竹编工艺比较复杂,特别是剖劈竹子,学这项功夫的人必须心灵手巧。
以制作细竹篾斗笠为例。一般流程是,首先就要构思,然后是划篾:用生长良好无缺陷的三年左右的毛竹,锯成自己需要的长短,再用篾刀对半劈开,再以用品所需的篾片宽度,划开条子。再把条子从中间用刀劈开。篾片劈开后上下宽度不一,需过“分篾”一道工序。所谓过“分篾”就是用一把单刃薄刀插在篾片中间通过,能达到宽度统一的效果。再刮薄刮滑,最后晾晒阴干。 这些工序完成后,才能编织。
如今,竹编用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许多竹编作品是一件日用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工艺竹编产品集实用、环保、艺术、审美、观赏等多种特点为一体,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民间工艺品。
单就装饰审美而言,竹编作品可以从造型、编织纹样、色泽等方面加以欣赏。
◆ 造型之美
由于竹篾的柔韧性有限,所以竹编一般造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转折处圆润柔滑,这样的目的在于避免竹篾在制作过程中产生断裂,这种美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 编织纹样
各类竹编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竹篾种类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会形成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变化,体现均衡、对比、连续、重复等形式美。
除了几何纹样,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书画等等。
竹编就地取材和绿色环保的优点,使得其不少日用品和工艺品至今依然有生命力。但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社会的高度发展,已让竹编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