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文化讲坛》 

上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胡劲军:有差异才有生命力

2014年06月23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更多精彩观点
  请扫描二维码

  6月22日,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幕。随着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升温,大家对国内电影节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越来越高。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影人次近30万,票房过千万,创造了新纪录。21年,一路走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自身有何成长?对中国电影,有哪些影响?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做客本报《文化讲坛》栏目,分享他的思考。 

  ——编者

 

  全球有七八百个电影节,上海如何定位?

  ——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这一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全面改革之年。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电影节怎样才能适应历史特点,适应新的开放的要求。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影人次接近30万,票房过千万,刷新了纪录。从体量、规模、组织架构,到红毯等级、报名影片数量,今年的电影节都比过去来得更大、更多。

  但热闹背后有门道。电影节是观察电影产业的最好机会。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提出“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的定位,正是基于中国电影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电影节肩负的主要使命来说的,也是综合电影节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来设计的。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七八百个电影节,A类电影节有14个,上海国际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中最年轻的一个。我们一定要把定位定清楚,跟国内外其他电影节相比,恐怕要有点不一样才行。有差异才有生命力,有差异才有关注度。

  过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时像个欧美风格的电影节,有时像个展示国产优秀电影的电影节,有时觉得要跟日韩有点竞争关系,有时又想跟港澳台之间来个良性互动,曾经在各种定位间兜兜转转。今年我们准确定位——电影节现阶段还是要承担中国电影在亚洲崛起、凝聚全世界华语电影人才的力量、服务全球电影新生力量的任务。

  好的电影节要“顶天立地”,如何做到?

  ——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由过去企业办节、政府指导,变为政府实办。这不是简单责任主体的转移,而是办节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营造环境、创造规则,维护市场主体顺利发展,这是政府办节的好处。政府首先要把电影节办成一个公共文化的服务平台,为中国电影构筑一个走出去的国际化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至少目前在亚洲范围内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来服务。

  所以,今年我们办节目的更明确,好的电影节,就要做到“顶天立地”。

  何为“顶天”?电影节首先要成为老百姓真正喜爱的电影节。如果老百姓不乐意参加,电影节圈子再大,专业性再强,也只会离群众真正的需求、趣味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回到产业发展本身,回到老百姓喜爱的嘉年华这一角度,来设计电影节各项活动环节和内容板块。讲到底,电影节是一种公共文化资源,如果不能给老百姓提供好的公共文化平台,就是失职。今年电影节完善选片人制度,首次颁布选片人管理条例,为网罗各国佳片提供机制保障。明年,我们还会在市民中征集50位影视达人,用足民间智慧。

  何为“立地”?讲到底,就是要找准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发展真正的根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现代工业体系。我们要通过办节,为真正的产业发展集聚所有元素。

  中国电影最缺的是现代工业体系,如何锻造?

  ——人才浇灌、完片担保、宣发创新

  当前,中国电影发展最缺的就是现代工业体系。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围绕产业发展和产业链部署,有不少创新点。

  电影产业的前端,是教育、人才和剧本。今年电影节期间,中外合作办学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正式“落沪”,让中国电影教育和北美电影教育零距离、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零距离、学生学习和学生创作零距离。为成立这个学院,上海跟踪十年,历经三轮艰难谈判。我们愿意扎扎实实从头做起,不是简单搞人才引进。土壤不好,移栽的盆景也只会风光一时,我们得让自己的土壤里有东西。

  在产业中端即制作方面,今年我们做了文化与金融结合、文化与科技结合。在“文金”对接方面,我们引进“完片担保”模式,电影产业链长、风险大,“完片担保”就是把风险切成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风险都用专业工具锁定对冲,不会让任何风险影响整部片子的生产。还有“文科”结合。一年前,上海连一个中国一流的电影棚、录音棚都拿不出来。我们通过近两年努力、一年建设,一个中国最好的摄影棚马上就要在上海诞生。

  至于末端,我们今年通过电影节论坛等多种形式,探讨了电影宣传发行新模式,5年以后的电影院怎么办。明年,我们还会继续探讨电影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影响。

  为观众提供好的产品是目的,如何实现?

  ——担当、平台、交流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1993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承着两个字——担当。今年的电影节无论有多少创新突破,传承下来的,依旧是这份担当。

  当然,在新的历史阶段,担当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是不是对把电影节办成公共文化的资源配送平台,要有所担当?是不是对中国电影走出去、让中国电影代言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要有所担当?是不是为产业发展自觉进行要素配置,要有所担当?是不是对未来电影和电影人的成长,要有所担当?是不是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消费产品,要有所担当?

  今年,我们对老电影进行“4K”(超高清模式,分辨率达到3840×2160像素)修复,多部经典老电影重回观众视野。重新修复的《舞台姐妹》在上海绿地公园露天放映,老观众激动得不得了,这就是电影的吸引力。我们还向优秀互联网电影等真正好的资源和内容,发出了合作的信号,这是我们对产业发展、对未来电影的担当。

  还有我们对电影新人的呵护,一部分“蚂蚁”其实具有“大象”的基因。上海电影要发展,需要大量培养“蚂蚁”军团,把“蚂蚁”做成“大象”。政府只要做环境、做规则就可以,“蚂蚁”要让其自己产生,自己去啃电影未来发展的硬骨头,比如不会讲故事、很难走出去等。我们举办手机电影节等活动,为中国电影新人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就是要这样来扶“蚂蚁”。我们“蚂蚁”也要,“大象”也要,万类霜天竞自由。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曹玲娟

  栏目统筹:本报记者 沈小根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3日 16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