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应多扶持报刊亭这个“文化载体”

2014年08月08日08:5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应多扶持报刊亭这个“文化载体”

  报刊亭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唱诗班”,从文化角度看,没必要将其跟街头摊贩一样地管理。

  近来,北京有关部门对报刊亭开展集中整治,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从7月31日起,北京市朝阳区CBD国贸、大望路一带已有72家报刊亭,因涉嫌“影响市容”而被街道办事处与建外城管拆除。

  以影响市容的名义拆除报刊亭,说起来已并非新鲜事。而今某些街道拆除报刊亭,也引发很多市民的惋惜抱怨。这类“民情反馈”,大多是出于“有感情”,跟市容本位下的考量不太一样。而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敦促相关部门审思:报刊亭对城市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人感慨:如果说下水道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良心,那报刊亭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唱诗班”。应看到,现实中,在街头报亭读刊买报,已成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报刊亭看似不起眼,却能满足着市井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充当着现代城市的“文化驿站”,涵养社会的文化氛围与人文底色。舍此之外,随着多数报亭缴费、购票、充值等附带功能的实现,它也成了“便民亭”。就此看,报刊亭的民生价值不容小觑。

  事实上,在国外许多城市,都将报刊亭作为文化景观来打造。如在全球著名商业街纽约第五大道,人行道并不宽,但路旁有不少书报亭;在东京,报刊亭也是密布,在那些交通系统中,站台、站内、站外都会有许多销售报刊的卖店,而在星罗棋布的便利店中,也有报刊销售。这些都增加了其文化底蕴,显现了温润的人文情怀。

  在北京,报刊亭也已熔铸成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之于治理者,理应站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上,将其视作文化载体,多加扶持,而不是像街头摊贩那样去管理。

  毋庸讳言,某些报刊亭确实存在跨范围经营、脏乱差等情况,问题导向下的整顿,本无可厚非,毕竟,报刊亭也是城市治理的一个子项。但即便如此,也不宜以拆代管。事实上,在2012年上半年,市政市容委就曾对全市报刊亭开展过整治,包括对破旧报亭进行维修、粉饰;重点治理亭外占道经营行为,拆除私自搭建的各类棚架等。若这类治理还止于“就事论事”的话,那动不动就把报亭拆除,只会是过犹不及,制造更多问题。

  说到底,治理报刊亭,应多些人文化的考量。别总以洁癖思维、整治惯性去思考问题,而应多听听民生诉求,保留并珍视这些街坊文化的见证物,要知道,容得下报刊亭的城市,才能显现出其文化包容度,也才能与民生期许间有更高的契合度。

  □巴城

(来源:新京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