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在北京王府井参加“快闪行动”。 |
谁都没有想到,“快闪行动”这个眼下非常时尚的词汇,已经与国家大剧院紧密联系起来了。8月初,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快闪行动”,其中包括3首合唱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茉莉花》和他们的原创歌剧《运河谣》中的合唱曲《白米大豆花生》。在北京王府井的东方新天地商场里,过往的顾客可以看到现场合唱表演;拿着手机的观众,可以戴上耳机,到国家大剧院的官方微信和古典音乐频道微信里去欣赏,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微信的点击量已经超过10万。
国家大剧院的节目要走出大剧院,这是国家大剧院近些年来一直坚持的方向。院长陈平认为,大剧院不但是演出场所和剧目出品单位,更应该是艺术普及的所在,普及高雅艺术,既可以为大剧院培育未来的观众,也可以用艺术改变城市生活。国家大剧院开业6年多来,已经明显影响了北京的文化生活,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歌剧、舞剧、交响乐经典作品和精彩演出,提升了人们生活的品质。
国家大剧院普及高雅艺术的渠道很多,既在剧院内开设专场,又将节目送往社区、校园、文化广场,而且还运用新媒体,通过微信、网络频道,让更多的人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在陈平看来,新媒体是传播艺术的最大众的方式,在新媒体中,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经典歌剧、合唱、交响乐,这种形式远比剧场和广场更具普及性。
今年5月,国家大剧院音乐节公益系列演出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拉开序幕,随后,来自国内外的演奏家与室内乐团体走进了北京的各个角落,从学校到博物馆,从妇产医院到社区,从故宫到购物中心,甚至连地铁站里都流淌着室内乐的美妙旋律。
难忘5月14日那天下午,北京地铁王府井站热闹非凡,这不仅是这届五月音乐节“走出去”的第十一站,也是室内乐演出首次亮相北京地铁。地铁音乐会在莫扎特的《D大调第一号嬉游曲》中拉开序幕,轻快而富有活力的旋律,在不动声色间让不少行人放慢脚步,驻足面对“音乐会”。随后,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以舒缓的旋律和动人的音符,让人不能不沉静下来,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而帕赫贝尔《卡农》、约翰·威廉姆斯《闻香识女人》等经典名曲一奏响,就吸引了更多观众,很多人随着旋律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当莫扎特《降B大调第六号弦乐四重奏》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时,顿时迎来了所有行人的热烈掌声。
其实,早在今年1月份,国家大剧院就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乐行北京”项目,如今,北京地铁10条线路的160个车站每天都有五个时段播放由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提供的音乐作品,舒缓的古典音乐不仅伴随“地铁族”们出行,也为首都增添一张新的艺术名片。
在刚刚过去的盛夏7月,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发布了一则消息——招募漫步经典观察员。自消息公布后,网友们都特别感兴趣,短短几天时间,就有近百人报名,其中以女性居多,她们中有音乐教师和“海归”,还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招募方不得不临时扩大观察团规模,最终,十位“美女”脱颖而出,她们走进排练厅,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并一路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微博、微信和各种移动终端的便捷方式,将大剧院舞台背后的故事呈献给观众。
8月4日晚,国家大剧院第六届八月合唱节在音乐厅拉开了序幕,合唱节将持续到8月下旬,十几支国内外合唱团纷纷亮相,还有多位海内外合唱大师开设“大师课”,大剧院的公共空间也有17支民间合唱团当场表演,而“快闪行动”正是合唱节走出大剧院、走向社会的一种方式。
国家大剧院走出“大剧院”,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开始,活动逐年增加,到了这两年,渐成规模,影响日益扩大,在各类公共场所公开表演,在新媒体上不断亮相,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大剧院的理念,让艺术走出大剧院,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陈平这样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4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