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沟桥西百十米有座岱王庙,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曾是29军219团3营营部所在地,见证了“七七事变”那段惨痛的历史。如今,这座为纪念永定河抗洪而建设的百年老庙已经残破不堪,成为大杂院。看着日渐破败的岱王庙,曾经在岱王庙看29军将士操练的84岁老人郑福来呼吁:别让这历史的见证者破败下去了。
岱王庙山门破败成危房
岱王庙位于卢沟桥西,矗立在桥西街北侧,比路基要矮上那么两三米。青砖的山门,屋顶上是密密麻麻的蒿草,屋檐下接了一排石棉瓦。山门是二层建筑,二层有3扇窗户,中间的是长方形的,两边的是六角形,一层刻有龙纹的石制拱形券门两侧也有两扇长方形的窗户。不过,这5扇窗户没有一扇是完好的,玻璃破碎,有的还用纸壳遮挡。
拱形券门边上有一块不锈钢的牌子,上面写着“北京市丰台区普查登记文物岱王庙”,落款是丰台区文化委员会2012年2月。墙壁上有斑驳的孔洞,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鏖战时留下的弹痕。
走进券门,两边几根碗口粗的木桩支撑着头顶的横梁。穿过昏暗的门洞,大院里是一片错落的平房,一边只剩下不到一米宽的过道,就连二层的山门都被平房包围的严丝合缝,有的甚至是彩钢房。一位住户告诉记者,院里现在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大多数都是历史上租住公房的老居民,此外还有一部分住家是老居民转租给流动人口的。
回头看山门二层的建筑,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美丽,只是红色柱子有的已经掉了漆,二层东侧的山墙露着秸秆,北侧的山墙明显向外鼓着,还破了个大洞,西侧的山墙更是岌岌可危,墙体向内凹陷,山墙已经歪七扭八的了。
别让这历史的见证者破败下去
“这房子怎么破成这样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1978年搬来时,这里还是原来庙的格局,大殿里还有神像,30多年过去,院子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
居民说,岱王庙的山门这几年越来越破败,原来还住过人,后来没人敢住了,因为怕上面掉下来的瓦砾伤人,房管部门还特意支起了护网。“这几年老有人来看,可是没有人来修,这山墙年初还没这么斜呢,真怕哪天就塌了!”
84岁的郑福来老人家与岱王庙一街之隔,他还记得到岱王庙看29军将士操练以及七七事变时日军的炮弹围绕着岱王庙落下的情景。“70多年过去了,岱王庙除了成了大杂院外,山门几乎没有变化,只是更加破了”,对于日渐破败的岱王庙,郑福来很痛惜,希望岱王庙能够得到保护,别让这历史的见证者再继续破败下去。
涉及搬迁修缮屡屡搁浅
说到岱王庙,丰台区文物保护相关负责人也是万分无奈。“这个地方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地方,隔段时间就得去巡视一下,这里不光是涉及到文物保护,还有居民安全呢!”
“修缮岱王庙是我们多少年的愿望。”这位负责人说,历史遗留的问题让岱王庙的修缮计划屡屡搁浅。
“最近的一次是‘7·21’大雨之后,我们曾经带着文物保护建筑设计人员去现场勘察,希望能够进行修缮。可是因为岱王庙山门北侧有不少紧邻墙体建筑的房屋,根本没有空间,要想修缮就涉及搬迁居民,文物管理所一直在和属地单位以及房管中心沟通,但进展缓慢。”
据了解,目前丰台区还在积极争取资金,协调产权单位,推进岱王庙的修缮工作,希望借卢沟桥地区改造的机会,能够尽快完成岱王庙的改造。
这位负责人表示,岱王庙是普查登记文物,还没有上升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没有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下一步丰台区文委将研究制定普查登记文物的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的施划,“像岱王庙这样的文物,急需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而这就需要全市的统筹考虑了”。
本报记者孙颖 文并摄 X133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