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引发巨大争议之际,法国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评委皮埃尔·阿苏里,美国作家、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罗伯特·奥伦·巴特勒14日晚聚首上海国际文学周,一同讨论文学奖的评奖与争议。
据介绍,国外文学大奖历经百年而声誉不衰,最重要的原因是坚守“文学的标准”,获奖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如果滥用著名文学奖的桂冠,这些文学奖项会很快失去光彩与声誉。如何做到公开公正权威?中国文学奖评奖能否向海外“取经”?
国外文学大奖如何“出炉”?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和美国普利策文学奖,都是全球关注的文学奖项,且都拥有悠久的历史。
皮埃尔幽默地说,龚古尔文学奖基本上是“餐厅里选出的文学奖项”。原来,法国龚古尔奖有一个固定的10人委员会,有人去世或有人年龄超过80岁,都会补选新人。评委们每年阅读大量虚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到8月份会通信交流,9月份聚会讨论并且投票,在11月份宣布获奖作品。龚古尔奖评委聚会的地点永远是巴黎歌剧院附近的一家餐馆。
巴特勒则以亲身经历说明“普利策文学奖”的评选过程。1993年巴特勒凭借短篇小说集《奇山飘香》获普利策小说奖,这是他的第七部作品。
“我的前6本书获得好评,但是销售量很差。”第六本书《平局》只卖出了1086册。出版商安排巴特勒为《奇山飘香》在全美国展开新书朗读会。在“春天三月的一个美丽夜晚”,巴特勒抵达西雅图艾略特海湾书店,发现只有6位读者,却依然敬业地对着寥寥数人声情并茂地朗读。
“我把自己的心都读出来了”,巴特勒回忆,就在这场朗诵会后,奇迹发生了,非裔作家查尔斯·约翰逊光顾这家书店并买走了一本《奇山飘香》。正是他的推荐令该书进入当年普利策小说奖候选名单。
“不可能绝对公正,
但绝对追求公正”
文学奖项无疑很难评选出绝对意义上“第一名的作家”,但欧美文学大奖的评选一直力求公正,以寻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杰作为使命。
皮埃尔坦言,龚古尔奖也曾经犯过错误,纯粹视“作家的名气和面子”颁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初出茅庐时虽然才华横溢却无缘龚古尔奖,到上世纪80年代获奖时其创作力已经衰竭。
“现在我们的评奖已经非常独立,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商业因素的干扰。”他举例说,曾有大型出版社私下里给每位评委寄书和信件“套近乎并许诺好处”,但所有评委不约而同将书信退回,立场坚定。
巴特勒说,评奖之中不免有杂音,但普利策文学奖的首要标准是“作品的美学品质和价值”,为此一直坚持让评委和出版界严格保持距离,保障评选结果的公正严肃。
文学奖评选结果
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
对于一个文学奖项来说,能否走得长远,要看它评选出的作家和文学作品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
“文学大奖的公信力,是靠获奖文学作品的品质和口碑树立起来的。”皮埃尔说,在法国不少人一年只买一本书,作为圣诞礼物,他们往往选择龚古尔奖获奖文学作品,如果读者连续几年对获奖作品不满意,就会强烈质疑这个奖的公信力,奖项也会名誉扫地。
对于普利策和龚古尔这类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奖来说,它们追求的是选拔出当世最杰出的文学作品,流传后世,积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食粮。
巴特勒认为,文学奖给一个国家以机会来展示自身的文化,同时它也给整个时代的文化消费制定标准。“在我们的时代,众声喧哗,能够制定文化标准和规范的权威人物越来越少。而文学奖无疑是恒定不变的坐标,帮助读者进行价值判断”。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