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粉丝不能决定文学质量
粉丝狂热的尖叫、喧嚣热闹的场面、残酷的PK和煽情的桥段……这些原本是选秀节目的标配,却出现在了文学活动的现场,当文学“混搭”选秀,能给文学带来的是全新的发展,还是虚假的繁荣?
日前由郭敬明一手打造的“THE NEXT”文学新人选秀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典礼上,选手穿礼服“走红毯”,粉丝们手持荧光棒,拿着鲜花夹道欢迎……郭敬明出现时,现场沸腾状况胜似明星演唱会。比赛中,台上的90后写手们大秀才艺,有选手唱起了歌,有选手朗诵英文诗,过去传统的作家挑灯夜战、孤独写稿的印象完全被颠覆。
除了郭敬明搞的各类文学选秀,很多文学网站也都热衷文学选秀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仅数量多,花样也很奇葩,有的搞作家选美,有的做封面女神,目的几乎都是一个,就是造星,造星之后带来的则是狂热的粉丝效应。再回头看郭敬明的三届选秀大赛,前两届以读者短信投票决定名次,本届则以图书销量的形式决定最终的前三名。冠军作者的小说一个礼拜在网站卖了10067册,而不少成名作家的作品一年的销量也就一万多本。
如此热闹的文学选秀,或许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新人作者也越来越快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作家偶像化、读者粉丝化必然造成重市场轻文学的弊端。青年作家新秀毕竟不等同超女快男,文学不能依靠谁的粉丝多来决定文学的质量。从长远来看,神圣的文学殿堂需要作家沉静心灵走入其中,而不是靠粉丝吹捧走进其中。在选秀市场语境下的文学,只能当做是一种促销广告,它制造出来的,是偶像,而不是作家。
(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