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这不是文艺片的“黄金时代”

2014年10月21日15:20    来源:吉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这不是文艺片的“黄金时代”

   原标题:这不是文艺片的“黄金时代”

  ——由《黄金时代》的票房说起

   最近,电影《黄金时代》的票房问题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据悉,这部投资7000万元,集结了汤唯、冯绍峰、王志文、袁泉、郝蕾等众多明星的大片国庆档期仅得到3600万的票房,而随着《银河护卫队》等大片的上映,《黄金时代》的票房能否扭转颓势,已不容乐观。

   平心而论,《黄金时代》是一部用心的作品。影片以史诗感的镜头展示了萧红漂泊的一生和她所处的时代环境。无论镜头调度、细节处理,还是节奏控制,影片都体现出“用心”二字,就连台词也基本上都出自历史资料。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对历史素材的呈现采用多重叙事结构方式。萧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她的生平充满了各种历史空白和疑点,即使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回忆,往往也会出现细节上的出入。为了展现史实的争议性,李樯在剧本中将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的版本都罗列出来。于是,我们在电影中会看到这样的片段:二萧分手后,台词旁白叙述着萧军晚年在回忆录里所写自己当年如何从旅馆解救已有身孕的萧红,镜头展现的却是萧红独自想办法成功从洪水中逃生;白朗和罗烽对着镜头回忆萧红与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时欠了旅馆多少钱,一个说是400块,一个说是600块。这种叙述方式类似于舞台剧的“跳进跳出”,演员演着演着,突然转向镜头,开始独白,有时候甚至是直接插入,不需要表演上的转换,有人称这种手法是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这种方式的运用,是许鞍华的一次“实验”,她说:“《黄金时代》体现了我全部的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她试图通过这种“实验”使影片具有纪录片式的宏大、客观,给人们还原民国时期文艺青年的“黄金时代”,从而也实现自己艺术上的创新。

   该片有艺术性,有情怀,不失为一部文艺佳作,但浓烈的文艺格调也决定了其市场命运。这注定是一部小众电影。若非真正喜欢萧红,或对萧红有所了解,人们是很难在影院坐稳那3个小时。大多数观众无法接受影片这种叙述方式,更难以进入故事的情境中去。另外,影片在宣传和营销也存在一个大问题,没有讲清楚《黄金时代》的看点是什么。对于现阶段国内普通观众来说,能吸引他们的是一些实打实的元素,比如:喜剧、动作、战争、视觉奇观、大牌明星等等。《黄金时代》在宣传上过于突出情怀,强调“自由追求理想和爱情”,可是“自由”、“理想”这样的概念并不能真正抓住观众。难以吸引受众,也必然难以赢得票房。

   当然,票房不是决定影片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过,从现实角度出发,票房是对电影生存空间的考量。文艺片想要发展下去,必须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坦白讲,文艺片被大众接受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文艺片有一定的艺术探索性和人文思考,观众需要一定的艺术文化水平去欣赏,但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受众群体普遍缺乏艺术欣赏的素养。所以,文艺片想赢得一个大的市场空间,绝非易事。

   另外,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就应该是大片、中片、小片、偏大众的商业电影和偏小众的艺术电影都有各自的观众群体和发展空间。现在的问题就是国内电影院线现在尚未真正成型,缺乏梯度,也没有长期排片的体系,而院线的同质化竞争和粗放式经营也让文艺片很难得到生存空间。而这一问题的改善也绝非是朝夕之事。

   所以,说到底,《黄金时代》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看清形势,没有明确影片的定位:如果走文艺路线,就应该严控预算,缩小规模,调整档期,降低票房期待;如果拍商业大片,就该改变思路,抓住看点,突出亮点,注重营销策略。以商业片的投入,换取文艺片的票房,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冒险,毕竟这个时代不是文艺片的“黄金时代”。

(来源:吉林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