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刚刚在北京落下帷幕,苗阜、王声表演的《满腹经纶》获得作品奖金奖,同时,陕西青年曲艺社的苗阜、北京大逗相声的李丁、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的逗笑、北京嘻哈包袱铺的陈印泉、陕西天禧苑的马腾翔5位选手赢得了五佳演员的荣誉。这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报名参赛选手来自22个省市,进入决赛的48人,平均年龄仅30.8岁。
来自民间
近年来在街头巷尾兴起的“园子”,让说相声和听相声的人有了地方
相声,这门最具人气的中国传统艺术前些年面临危机,创作匮乏,好作品奇缺。曾经每10年就会涌现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表演队伍,也青黄不接,后起之秀寥寥。在综艺晚会中相声更是风光不再,其位置已被小品所取代。
于是,相声向何处去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这门大众艺术本来就生自底层、源于民间,当各级艺术院团和各类晚会中的相声逐渐萎缩时,民间舞台上的相声却悄然兴起。
近几年,各种相声园子、俱乐部、工场、茶馆,不断产生,在北京、天津、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地每晚都可以听到相声引来的笑声,甚至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专门表演相声的场所。“相声不是没人听,但是过去的许多相声都是晚会中的一小项,日常舞台里很难找到,即便偶尔有演出,票价也不低,而且作品不是太老就是与生活脱节。近年来在街头巷尾兴起的‘园子’恢复了相声的民间地位,这才是我们听相声的地方。”来到现场观看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决赛的退休教师吕洪斌这样说。
本次大赛五佳演员中有4位来自“园子”。“一看就知道,他们都是从‘园子’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虽说年纪轻轻,可功夫扎实、经验丰富。”相声艺术家赵炎认为。
源于热爱
学历高,有绝活儿,无论是表演传统段子还是新作品都很有水平
这届大赛特意取消了所谓专业和业余之分,就是因为选手中有许多人根本不是专业演员,而水平却不让专业。
如今“园子”里成长起来的相声演员们大多都是80后和90后。2012年3月成立的北京大逗相声就是由一群喜爱相声的北京孩子组成的,里面的李寅飞、叶蓬、董建春、李丁等人如今已经小有名气。他们每周六下午2点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的广茗阁茶楼开逗,吸引了众多老北京和小北京。
苗阜和王声的表演早在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就已被观众所熟悉,苗阜从艺以来,已经编导小品30多个,创编、表演相声400多段, 2007年他创立陕西青年曲艺社,目的就是中兴西北相声。
太原有个“久乐”相声社,共有10位成员,都是80后,来自各行各业,自称是一群“游走在解放北路附近的闲散艺人”。
最让人感慨的是,像广东那样相声艺术发展环境远不如北方的地方,这次竟然有多位选手参赛,实在不容易,体现出年轻一代对相声的由衷喜爱。
如今说相声已经赚不了大钱了,名气也远不如过去那么响亮,而且学说相声还很苦,要想在舞台上立得住更难,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从事说相声这个行当?曾经执导了5届全国相声大赛的秦新民认为:就是出自热爱,可见传统艺术在年轻人之中还是很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年轻一代相声演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学历高。1978年出生的北京歌舞剧院相声演员李菁已经是名人了,这次是大赛评委加嘉宾点评,他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擅长京东大鼓、快板和双簧;而选手阎佳宝是在读研究生,李涵则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选手李寅飞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在读博士生。“学历那么高,还来学相声,而且各有绝活儿,传统和新创段子都有水平,看来相声大有希望。”舞台艺术家句号说。
特接地气
他们靠手艺吃饭,天天和观众打交道,最了解观众心理
在这次大赛各场担任评委次数最多的巩汉林特别称赞这些年轻选手:“他们靠手艺吃饭,天天和观众打交道,最了解观众心理,所以,无论创作还是演出都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尤其可贵的是,在老段新说这个环节中,这些年轻演员思维敏锐、有素养、也有眼界。”
传统相声经过千锤百炼,是观众,尤其老一代观众的最爱,在“园子”里演出,不会说或说不好这些作品就别想登台。因此,本届相声大赛特设了“老段新说”的环节,要求入选半决赛的选手将传统老段子用新的方式和内容表达出来。相声艺术家戴志诚说:“原来最怕的就是这个环节不行,可现场表现证明,选手的创作能力、对经典段子的掌握能力、对现实的体察能力都不弱。”《报菜名》是个观众熟悉的老作品,但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了,那些羊羔、鹿尾、熊掌等菜肴已经退出了餐桌,选手马腾翔和李小龙就将环保的理念纳入段子,还不时用网络语言、摇滚乐传递出来,令观众一再捧腹。
“从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中,我们看到后起之秀辈出、佳作不断,既承继了相声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既说学逗唱,又承担起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我为年轻一代相声演员的成就而深感欣慰。”相声艺术家冯巩在大赛总结点评时如是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2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