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即将开幕,本报自今日起推出“藏经阁”栏目,为您带来关于少林、关于武术的若干小知识。
相传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首传禅宗,由于终日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困倦,加上在深山老林,经常有野兽侵扰。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按照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达摩在空暇时间,练习了几手用链、棍、杖、剑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链”、“ 达摩杖”、“ 达摩剑”。此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手”。这套健身术,后经历代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术,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南北朝以后,少林武功逐渐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实行了有组织、严格的僧兵训练。每日晨光曦微,师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季不断,苦练武艺。隋唐之际,少林武功,已享盛名。到了金末元初之际,少林拳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李叟等人精心研究少林拳法,并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他们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18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两年,传授拳法。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僧通过博采百家精华,发展少林武功。明代以来,少林寺演武之风极盛。凡来少林寺者,都以观武作为游此古寺的高潮或结束。明代傅梅在作《少林寺》诗中写道:“二室赞元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