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编剧王海鸰(资料图)
编者按:“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自己的“阅读书单”,并深情讲述了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4岁末人民网读书频道特别推出《文化名家晒书单》年终策划,力邀多位文化名家聊聊那些令他们爱不释手的好书,分享各自难忘的阅读经历和感悟。
人民网北京12月12日电 (王鹤瑾)“我刚买了杨绛的《洗澡之后》和蒋晓云的《桃花井》。”著名作家、编剧王海鸰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记者采访时,首先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书单”,“儿媳妇一再向我推荐《桃花井》,而《洗澡之后》则是我早就想买的。”
难忘钱钟书的《围城》 每次出差都带着
“读了这么多年书,记得最深的一本书是钱钟书的《围城》,最先是偶然发现的,得到就再也放不开了,我每次出差,都要带着这本书。”王海鸰提起自己的阅读经历时,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本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绿皮的小开本的书,带在包里很方便。”在王海鸰眼里,书的世界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一个人的人生,也可能就此而改变。
“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我的青春时代可以称为‘精神饥渴’的阶段,基本上没什么书可读,能够接触到的,无非就那么几本。”不过,人生的际遇有时充满惊喜,转角便是另一番风景。16岁就进入部队当兵的王海鸰,在1978年被部队派去山东蓬莱的一个农村支农,她告诉记者,那个村子里有个老人,他用毕生的积蓄建了一个小图书馆,而且馆内的书保存得比较全。“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书,有何其芳的文艺评论集、闻一多的诗歌、《安娜·卡列琳娜》、《人类的起源》、《历史唯物主义辨正唯物主义》等等,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王海鸰回忆起那段阅读时光,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认为,那时的自己正处于精神发育的年龄,对书籍实在如饥似渴,所以每次去都会借很多书来读。“那么多的文字一下子出现在你面前,打开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门,更是眼界和思维的门,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王海鸰坦言,她在1980年就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不可否认,其中都有这些书的影响。
喜欢小开本书籍 建议网上卖书标明尺寸
如今,书越出越多,开本越做越大,但王海鸰始终还是喜欢小开本的书,一如当年那本《围城》的大小,“我建议出版社把书都做回32开的小书,读起来方便,带着也方便,现在的大书,不方便,我喜欢躺着看书,可是大书不好拿,也太重了,我经常被砸到,所以后来越是大书我越是不买。还有一点,网上卖书,我建议标明尺寸,图片看不出来大小,买回来大书,看起来太累了。”
读书兴之所至 推荐柏杨的《资治通鉴》
“我读书比较随性。”读书对于王海鸰而言,是一种享受,她不会刻意地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完全属于兴之所至,“比如最近,我对历史突然特别感兴趣,所以正在读柏杨的《资治通鉴》。”当王海鸰提及柏杨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时,她略显兴奋地说,“柏杨的翻译和评价颇有意思,他还把现在的事情和过去的历史做了一些对照,常言道‘读史使人精明’,确实如此,读历史像是让人多开了一双眼睛,可以令人高瞻远睹。”王海鸰还告诉记者,她打算读完这本书以后,再把近、现代史都读一下,给自己的知识做补充。
在采访最后,王海鸰向记者透露,最近正在创作又一部与婚恋相关的新剧。
往期回顾:
【人物名片】
王海鸰:山东人,中国著名作家、编剧,她创作的电视剧《牵手》、《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都带来收视热点和社会共鸣,被称“中国婚姻第一写手”。2013年12月,“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发布,王海鸰以1000万的编剧稿酬收入荣登“编剧作家富豪榜”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