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观点)  

白川村的故事:保护古建筑必须与人、与文化结合起来

阿兰·马里诺斯

2014年12月04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白川村的故事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21世纪,保护历史遗产不再是孤立地保护古建筑,更多的是保护一种文化认同,这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议题。人们需要文化根基来平衡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继续前行,这就是如今我们保护历史遗产最重要的意义。

  日本白川村,因为保留了众多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合掌式建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为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日本曾斥巨资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缮改造,迁出当地居民,迁入各种与旅游相关的公司机构,随后对游客开放参观。虽然古建筑别具一格,但失去村民的村子逐渐改变,周围的农田日渐荒芜,游客们在这里买到的是各景点都有的旅游纪念品,古村落一点一点失去了昔日光彩,游客人数从一开始的上涨逐渐回落。于是当地人改变思路,开始回迁村民,与村民签署维护古建筑、重新耕种农田等协议,白川村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与吸引力,旅游业也逐渐回暖。

  很多城市有过与白川村相同的经历,它提醒我们:保护古建筑必须与人、与文化结合起来。这个工作不是为了把古建筑变成盈利的旅游景点,而是要传承、演进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文化领域的事业,更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议题。

  今年4月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城市论坛上,我所在的国际团队所探讨的议题与历史之城的妥善治理有关。所谓妥善治理,即与人协作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哥伦比亚有不少种植咖啡的传统村落,哥伦比亚文化副部长认为,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这些村子,而应该考虑如何让这种人文风貌持续演化下去。

  这种传统的演化与现代化发展并不相悖。我与中国同济大学的同行一起考察过。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保留了传统建筑和生活、生产方式,但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当地人需要现代化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比如通公路、通电、通网络,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在这里开工厂来生产工业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发展现代化与保护传统中找到平衡点。古建筑是历史遗产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古建筑,就要保护当地完整的生活方式,包括村民们的农业产品。这种不间断的文化社会传承就是人的文化认同,它不应被现代化拦腰斩断。

  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保护古建筑这一概念如今已经扩展为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综合治理的理念,这是一股更大、更深层次的变革浪潮,它追求的是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在这一点上,欧洲和中国都有突出的成绩。巴黎几乎没有高层建筑,因为巴黎市民不希望高层建筑破坏它整体的美感,巴黎把保护古建筑与保护人们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这并不影响巴黎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独树一帜,成就了巴黎的独特魅力。上海自2004年就制定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划”,将20世纪初的历史建筑与当地人、艺术家的生活等结合起来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实现城镇化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结合。如今这个街区已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貌,老建筑与新时代结合得非常完美,这就是如今对历史遗产最好的保护。

  (作者为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与遗产司总监,本报驻法国记者邢雪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4日 23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