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收藏提示 入门需考虑一热一冷
藏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有专家统计,当年国民党从大陆带到台湾的两万多箱文物当中,有一万多箱是书,差不多占一半。应当说,用今天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来衡量,这些东西不是最高,但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它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是最大的。现在中国台湾利用当时国民党带去的书,所出版的书籍对研究中国文化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那么,收藏如此珍贵的古籍善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那就是收藏既有收藏价值,又有保值和升值潜力的书,必须同时具有文物性和艺术性才能具有保存价值。比如常见的四书中的《孟子》,就有著名的民国山东督军张宗昌的刻本。张宗昌非常尊崇孔孟,花了很大的代价,用很好的纸和墨印的书。虽然这本书印刷的年代不是很长,但它是仿宋刻,是摹刻,艺术价值非常高。它的字体很特别,墨黑如金、纸白、开本大、字大。张宗昌学问不高,印《孟子》不是因为要读它,而是欣赏,为了附庸风雅。他刻了以后送给一些达官贵人,因为印得很少,能够达到赠送级别的人不多,所以存世量不多,这样的书本身有艺术价值,并具有保值、增值的潜力。
而对于财力并不十分丰厚的普通人来说,哪一些书可以作为“入门”的路径?专家指出,要考虑“一热一冷”:如果是以投资加收藏为主,要找热门的书,入手后只要是行情好,可以尽快出手;而冷门的书需要捂,就是一些现在还不太引人注目,但可能有很大空间的旧书,对于一般人来说后者更加现实些。这类书包括近现代人的一些诗文集排印本、一些小众领域的出版物等。还有一些书看上去有些“稀奇古怪”,也值得收,比如一册书一般有三四卷,如果它是册数多卷数少,那么就比较古怪。还有如红蓝印本、套印本、活字本、毛边本,等等。
除此之外,何愿飞还提出具体建议,如果希望开始学习收书的话,首先,要多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除了版本学本身之外,还应该包括一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素养;第二,由近及远,从较晚年代的书收起,因为离现在越近,资料越丰富,也越便于查找,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较少走弯路,等有了一定的眼界和阅历,再逐步向更早期的拓展;第三,面不要太宽,最好是专注于某一个点,力所能及地去穷尽其中找到一切材料,做深、做透,时间长了自然有成;第四,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要跟风。此外,还需做好心理准备:和所有的收藏一样,收书也是要交学费的,需要在不断的失误中成长。
何愿飞认为,并非一定是特别古旧,或者与名人相关的出版物或信札等才有收藏价值。他举自己在丽江淘到的一套“文革”时期普通情侣的往来信件为例,信件都写于1968~1972年间,共43封,是在一家卖旧CD的小店中偶然淘到的,价格也不贵,总共300元,人也不是名人。但从其中能看出非常丰富的时代细节,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感情变化。如果你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话,它们就很有意思。“此次展览的观众中,有银行职员,专门收藏和金融票据、有价证券有关的一切旧物;有大学老师,侧重于收藏教育类古旧书;有医学领域人士,专门收藏医药类书。这些东西单独拿出来的话,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某一领域的爱好者来说,它们却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所谓大家视角不同,兴趣各异。”
(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