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致敬远去的大家:物我两忘渺沧海 寄托无限在人间【4】

2017年01月19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叶秀山

独上高楼望天涯 哲思不灭诗意存

“做哲学的辛苦,有什么‘特别’之处?”哲学家叶秀山曾感慨:柏格森28岁写《时间与自由意志》,谢林25岁出版《先验唯心论体系》,“而我已经65岁,还得要反复来读这些书,想想也真没有多大出息了。”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方哲学史研究大家。虔诚与谦虚,是他对哲学的“信仰”。如果不是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他也许会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记者。在当时全国唯一的哲学系里,开课的是艾思奇、萧乾、张岱年这样的大家,本想做美学的他又阴差阳错选择了“康德”做毕业论文。论文答辩后,叶秀山被著名哲学家贺麟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此便将一生交付“哲学”。

让说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的西方哲学也说汉语,是王国维、贺麟、陈康、牟宗三、苗力田、叶秀山等几代哲人不断努力的结果。这一条文脉上的大家们,前赴后继,执手相望,他们对汉语传统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和精神方式重新调整,开拓了汉语的思想与精神。在叶秀山这里,“古代哲学”“古典哲学”“当代哲学”的西方传统,被用现代汉语“信达雅”地表述了出来,也被汇流与整合起来。

早年,叶秀山曾参与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黑格尔及海德格尔构成了他思想的“底色”。他的研究直追古希腊哲学源头,著作《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具有经典性意义。他在哲学文集《思·史·诗》里,精深阐发现象学与存在哲学。他在思想成熟期更着力于倡导一种“纯粹哲学”,吸纳了自古希腊以降的“理性传统”、从德国古典哲学而来的“自由传统”与由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而来的“时间传统”。纯粹性的哲学绝非由经验而升华的哲学,也不是将哲学向下加以经验化,叶秀山是让哲学从更高层面高蹈于现实,去解决哲学自身的深层问题。

去过叶秀山书房的人不会忘记,先生不大的房间里竟然有四台钟表。其中一台西式落地自鸣钟,每到整点就会准时响起音乐。很长一段时期,他每天定好钟表,严格地按照时间表作息:早上6时半起床到写作间工作。所以朋友们私下称他是“哲学所的康德”。因为严于律己,仅最近30年,他就出版了近20种学术专著,还与王树人先生一道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多卷本学术版的《西方哲学史》。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要做“活着的书”,而不是速朽的书。

叶秀山不仅以纯粹的眼光理解哲学,也以哲学的眼光评判诗歌、书法、绘画、戏剧、电影、歌舞等等。京剧学者翁思再先生评价说:“叶秀山是用哲学思维来研究京剧的第一人,是京剧美学这个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戏曲理论家、书法理论家、美学家的这些称谓,叶秀山同样受之无愧。

“哲学无他,学以致思也。上智者小学而大思;下智者大学而小思;得乎其中者以学养思。唯不学不思者无救。余中庸之材,读书不敢懈怠,若有所思,不亦乐乎。”叶秀山这样说。康德,他读了一辈子,薄薄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他读了40年,余味未尽。或许,这就是先生心中活火的渊源吧。(任姗姗

(责编:陈苑、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