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致敬远去的大家:物我两忘渺沧海 寄托无限在人间【9】

2017年01月19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翁贝托·艾柯

阳春白雪有知己 谁人不识玫瑰名

2016年2月23日,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到场,向他们心中的“教授”“大师”和朋友——翁贝托·艾柯挥别。他的离去,让世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

1980年,48岁的艾柯出版了首部小说《玫瑰之名》,而他也如幼时曾倾心的戈蒂耶和大仲马等人一样,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世界文学的殿堂之中。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世纪意大利修道院的离奇凶杀故事,以福尔摩斯探案的手法展现了中世纪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之争、天主教关于清贫的论战等历史。到目前为止,《玫瑰之名》已经拥有超过40种语言的译本,并取得了千万级发行量的成就。

曾有评论称,虽然《玫瑰之名》是一本通俗小说,但如果没有丰富的天主教和中世纪背景知识储备,就很容易迷失在小说的连环谜题之中。而艾柯也似乎“乐于”看到读者的“迷失”。“好的书名应该把读者的思路搅乱,而非理清。”艾柯在谈及《玫瑰之名》一书的起源时曾如是说。

而作为一个符号学家,艾柯设立迷局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小说中,威廉师徒解开迷局所要用到的宗教、符号、隐喻等知识,正是这位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的专长所在。

“那是孕育了文艺复兴的土壤,虽混乱无序却又生机勃勃!”在艾柯眼中,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文明“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却恰恰是一段再度走向“光明”的过渡时期,“现代城市、银行体系、大学,关于现代欧洲及其语言、国家和文化的理念等都从中诞生而出。”在他一生之中,有无数次沉浸在中世纪历史里的经历。《玫瑰之名》表现出他对那段“黑暗时代”的热爱,此后出版的另一部小说《傅科摆》也是以一位中世纪史专家作为主角之一,将大量相关元素融入其中。

艾柯曾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他的小说其实真的不好读。但他认为,这种“不好读”正是自己作品独特的魅力。“人们总在问,你的小说这么晦涩,为什么还总能取得成功?”艾柯说,这样的问题让他深感冒犯,“这就像是在问一个女人,男人为什么会对你感兴趣?”

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符号学家、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人们毫不吝惜地将各种头衔加在艾柯的名字前。而他生前更喜欢强调自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教授。人们说他的小说充满了学术性,他自己却将其定义为“学术做得充满文学性”。在作家和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而尽量追求作品“雅俗共赏”的时候,他另类地选择了将“阳春白雪”做到了极致。

也许,读者们对艾柯的迷恋,正在于他给世界带来的这一抹别样的色彩吧。(韩秉宸

(责编:陈苑、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