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廊業風光背后:2012年盈利畫廊僅佔總數7%【3】--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中國畫廊業風光背后:2012年盈利畫廊僅佔總數7%【3】

2012年11月20日11: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如果你是個藏家,或對藝術品市場有強烈的興趣,或許投資開辦一個畫廊是最簡單的途徑。對於收藏家,香格納畫廊期待的最佳方式也是長期合作,希望藏家對感興趣的藝術家和作品能有長期深入的了解。

  經營畫廊,細水長流

  經營畫廊不簡單,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個性,認真做事,遵循市場規則,畫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市場一定能hold住。

  “就當所有的畫是賣不掉的。”這是上海香格納畫廊創始人勞倫斯的箴言,如今,這家畫廊可說是業界的標杆。

  1996年,香格納畫廊開在波特曼酒店二樓的走廊裡。嚴格說起來,當時勞倫斯擁有的展示空間就是走廊兩側的兩面白牆和大理石牆。那時候對於香格納畫廊來說,最苦的事情在於沒有客戶,沒人信任,沒人習慣買作品,甚至連藝術家們都不知道畫廊是干什麼的。

  在推廣初期,勞倫斯收集了一份國外各大美術機構、畫廊、策展人、收藏家的名單,用打字機打了百余封信寄出去,介紹香格納畫廊和中國當代藝術。著名收藏家尤倫斯,也是偶然在英文報刊上看到香格納畫廊的報道,立刻興致勃勃跑到香格納畫廊參觀。

  抱著“賣不掉”的良好心態,香格納隻管把注意力集中在發現更多藝術家和作品上。從一開始到現在,香格納從來不急於賣作品,而跟每一個藝術家保持長期合作的關系。“常常是剛開始做一個藝術家,作品都沒人買,但是5年之后突然發現他的作品很好賣。我們不會做一個展覽就馬上賣掉東西,但是隻要這個藝術家的作品有意思,早晚都會有人感興趣。”香格納負責人表示。

  最能証明這段話的,是關於曾梵志的一組數據——1998年,香格納畫廊舉辦了曾梵志的個展,其中《面具系列No.6》以1.5萬美元售出﹔10年后的2008年,《面具系列No.6》在佳士得拍賣夜場上以970萬美元的價格被某台灣藏家收入囊中。

  對於收藏家,香格納畫廊期待的最佳方式也是長期合作,希望藏家對感興趣的藝術家和作品能有長期深入的了解。他們從來不接待拍賣行的人,也從來不把藝術家的作品送拍,他們認為畫廊是畫廊,拍賣是拍賣,各司其職,互不搭界。

  培養一個藝術家,通過不斷舉辦展覽,藝術家漸漸成名,這時畫廊銷售藝術家作品所得的資金又可以用來扶持下一個藝術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雖然不可避免一些藝術家在成名之后會選擇走向一個更高的平台,不再繼續跟畫廊合作,但對於畫廊而言,他們在藝術品一級市場上的使命已經達到。市場在發展,藝術家也在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新銳藝術家出現,這個時候畫廊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新生代的藝術家中為公眾提供一個審美方向和正規的接觸藝術品的途徑和交易藝術品的平台。

  (許檬子)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