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茂陵傳說:墓穴可坐看長安 為防盜全用沙子--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漢武帝茂陵傳說:墓穴可坐看長安 為防盜全用沙子

2012年11月28日14:30    來源:西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漢武帝陵全景。

  【與陵為鄰】

  相傳構成的茂陵古今

  “茂陵這傳說多,都是以文物遺跡來傳說的。”興平市南位鎮茂陵村策村自然村董桂成告訴記者。

  “按傳說,漢武帝陵周圍的村子,都與漢武帝陵有關系。”南位鎮張裡村的騰子蓮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茂陵當年的建設及其以后的變化,在正史上缺少詳細內容,但是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描繪的有聲有色。

  風水先生佔了臥看長安穴

  興平市西吳鎮上官道村82歲的梁明哲、南位鎮道常村80歲的張建民等老人告訴記者,過去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給自己建陵墓。漢武帝劉徹登基第二年,派人為他選陵址。風水先生從長安城出來后,觀天色,發現西北原上風脈非常好,便尋到茂陵,在原邊找到一塊十分好的墓穴。這個穴位可以臥看長安。風水先生想:為啥把這麼好的地方給劉徹。於是,他把給漢武帝選的墓穴向西北移了250丈,那地方隻能坐看長安。風水先生在給自己留的墓地上栽了一棵歪脖樹。他回到長安給漢武帝匯報了給他選的陵,並請示漢武帝:臣死后願意在你的腳下輔佐你,希望把臣埋在歪脖樹那個地方。漢武帝欣然同意。風水先生埋到歪脖樹后,他的墓本來隻有一丈高,結果第二天就長高了1丈,第三天又長高了1丈,而漢武帝的陵墓一天天在縮小。這驚動了天神,天神對風水先生說,給皇帝選的陵位,你現在睡了。你這墓再也不能長,再這樣長下去,你的墓就比漢武帝陵還要高。風水先生說:怪他劉徹沒有福分睡這塊地方麼。天神見勸說無效,撂下4塊石頭,壓到墳頂四面上,這個墓從此再不長了,隻有3丈高。漢武帝的陵也不再縮小。

  策村70歲的董明元記得,壓石塚上邊本來有4塊石頭。1972年,他當隊長的時候,他們從壓石塚上拉回來一塊石頭,石匠給上面鑿了個孔,做了井沿。

  66歲的董桂成告訴記者,傳說當年風水先生給漢武帝選陵位推薦了兩個地方,讓漢武帝挑選。一個是現在的漢武帝陵,一個是漢武帝陵西北2.5公裡現留位村的地方。漢武帝看了以后認為兩個地方都很好,說把陵定在東邊這個地方,但西邊那個位置還得留下。因此有了留位村名。

  用沙子堆起漢武帝陵

  11月17日,茂陵南約7公裡的興平市阜寨鎮川流寨59歲的賈振龍和其他村一些老人告訴記者,傳說漢武帝陵外邊隻蓋了一層土,下邊全是沙子,這是為了防止被盜。漢武帝下葬后,朝廷調來大量勞力,由渭河灘往陵上運沙子。當時人非常多,由渭河灘到陵跟前排成兩行,一行遞空筐,一行遞裝滿沙子的筐。這樣來回不停地轉運沙子。到了晚上人們在轉運沙子的渭河灘休息,形成一個寨子,因此叫轉沙寨。后來由於這裡過往的人川流不息,改叫川流寨至今。

  “茂陵這兒是旱原,上邊沒有水,所有的土井都是十多丈二十多丈深,一般井絞幾十擔水就干了。但是修漢武帝陵需要大量的水。”策村董桂成說,這裡有個傳說,當時隻有漢武帝陵東北南位鎮井王村的一眼井,水非常大,永不枯竭,因此就由這口井向漢武帝陵工地供水,人稱它為井中之王,以后就有了井王村名。

  井王村62歲的王篤民說,過去打口井不容易,全村一共有5口能飲用的井。自1973年村裡打了機井,他們用上了自來水,不再吃井水。現在就剩他家一口老井,是清朝時期打的,由於水位下降,現在成了枯井。

  記者在王篤民家后院看到,井上的轆轤、繩索等配套均完好。

  “祭文刮上了天”

  張裡村位於漢武帝陵西北約1公裡處。曾任村支書的74歲的騰建友和正在為本村寫村史的60歲的退休教師騰子蓮告訴記者,傳說,西漢時期董仲舒曾在此處辦學講禮,故而得名“講禮村”,后又因漢武帝死后,葬埋此村附近,掌管祭拜禮儀之處設置於此地,就像現在的人死了以后要有個禮房,故又稱“掌禮村”。后演變成為“張裡村”。

  漢武帝陵東約1.5公裡處南位鎮道常村63歲的張志雲、72歲的張鵬敏等老人說,傳說他們村過去叫道場村,建漢武帝陵時這裡是人們敬神的道場。后來念轉音了,把這裡叫道張,改革開放后改為道常。

  在漢武帝陵南有一條南北向的路,直通漢武帝陵下。這條路邊有兩個村落:上官道村、下官道村。

  上官道村67歲的李正敏等老人解釋,漢武帝埋到原上后,官員走這條路去茂陵祭祀,因此叫官道。后來村裡一部分人搬到下邊去住,分成上官道、下官道兩村。

  張鵬敏在新中國成立前,每年清明節能見到各級官員來祭祀,還帶有樂器隊,從漢武帝陵吹到霍去病墓,又從霍去病墓吹到漢武帝陵。

  騰子蓮曾聽爺爺說,1934年他曾見蔣介石到陵南邊祭靈,拿了一張祭文正在念時,一陣風把祭文刮上了天。

  “我們是董仲舒的后人”

  《漢書·武帝紀》記載:二年,“初置茂陵邑。”

  根據當地傳說,許多歷史人物在這一帶住過,甚至留有后裔。

  策村董明元、董桂成等老人告訴記者,傳說董仲舒在策村這兒給漢武帝寫了三卷治國的策略,漢武帝採納后國富民強,才有實力征服匈奴,為了紀念三卷策略起的作用,就在他們村東城門樓上寫了“三策舊蹟”4個字。后來這個村就成為三策故裡,簡稱策村。在封建王朝時期,到了“三策舊蹟”城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1958年大躍進大隊蓋豬場要木料,把東城門拆了。策村董姓人是董仲舒的后裔。過去他們村人都姓董,現在百分之八九十人姓董。策村董姓以前有座古色古香的祠堂。1958年后做了生產隊倉庫,30年前被拆除。他們的家譜在清末時就丟失了。在策村東邊,有個人稱次塚的大土堆,傳說是董家老先人墓。

  “我是董仲舒第82代孫。”策村74歲的董文儉說,他見過東城門上“三策舊蹟”那4個字。他十一二歲開始寫毛筆字,就寫那4個字。前幾年有人說,次塚是董仲舒的墳墓。這些年先后有12起姓董的人來找董姓家族的人,其中浙江溫州的人帶著家譜找到他,建議他們確定祭祖的紀念日,在董仲舒墓和村口立個碑。他認為這個建議很好,能發展當地的旅游文化。

  根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