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古人游戲:兒童最早玩舉重相扑--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敦煌壁畫中的古人游戲:兒童最早玩舉重相扑

2012年12月28日17:05    來源:蘭州晚報    手機看新聞

胡同慶與王義芝夫婦是一對敦煌學研究者

中唐第112窟撥浪鼓

西魏第285窟斗雞圖

北周290窟舉象

  我們許多人都去過我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在倘徉佛國世界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其中還有不少娛樂游戲的壁畫?作為游客的我們“到此一游”便滿足了游興,可是作為研究者,那些我們看過一眼的壁畫常常要讓他們為此付出十年、幾十年乃至一生的時間進行研究。

  近日,敦煌學的研究又傳來一個好消息,又一項研究成果填補了敦煌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敦煌研究院的副研究員胡同慶與合作者王義芝歷時十多年,對於敦煌古代游戲的研究取得成果,同名書籍《敦煌古代游戲》也於日前由甘肅少兒出版社出版發行。

  針對古代敦煌的游戲資料,有學者在民俗、體育等領域有涉及,但還沒有人專門對此進行系統研究,此前沒有敦煌古代游戲的專題著作出版,因此,《敦煌古代游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資料價值。

  趣味盎然:和古人一起“游戲”

  這部《敦煌古代游戲》中收有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同時附有大量的古代圖像資料,因而圖文並茂。書中沒有作者的個人臆想和推斷,都是以事實為依據,把古代游戲資料有序編排、整合,從而使一部敦煌古代游戲史生動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全書縱橫互証,古今兼顧,對敦煌壁畫和文獻中保存和記載的游戲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探討,將敦煌古代游戲放入中國游戲文化傳統的大背景中,佐以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宏觀把握,微觀探析,鮮明地突出了敦煌古代游戲的多樣性、獨特性和趣味性。往事越千年,通過了解這些游戲項目,讓今天的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敦煌古代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閑適智慧的審美情趣。

  深入淺出:古今游戲大演義

  在記者眼裡,胡同慶先生不同於人們腦海中研究人員的形象。十幾年前認識他時,就見他性格活躍,談起自己做的研究來,興致勃勃,笑聲朗朗。他的話題,不局限於他的研究范疇,他對社會生活、媒體熱點、國際局勢……有議有論,頗有見解。他不是那種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研究宅人,而是一位視野開闊,愛好廣泛,喜歡品味生活趣味的學者。

  這樣一位有趣味的學者,研究這樣一個題目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面對“在敦煌壁畫的佛國中,你為什麼會研究起這樣一個娛樂、游戲的題材?”的提問,胡先生的回答讓人頗有對其現實意義的思考。

  “今天的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但在這迅速復興中,中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難題,就是怎樣正確地繼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怎樣有效地弘揚寶貴的民族文化。”胡同慶先生說,“在敦煌壁畫和敦煌文獻中,保存了很多像相扑、斗雞、玩球、騎竹馬、捉蝴蝶、趁猧子、玩彈弓、圍棋等等的游戲項目,這些古代人們游戲活動的圖像畫面或文字記載,對探討敦煌古代甚至中國古代人們的游戲娛樂活動很有幫助。這些也為當代兒童和青少年教育以及各年齡段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些或許可以借鑒的材料和思路。”

  胡先生介紹,最近這些年來,敦煌研究院在重視保護、研究的基礎上,非常關注敦煌文化的弘揚,經常鼓勵研究人員要將學術研究成果寫成雅俗共賞的通俗著作,例如這些年出版的《燦爛佛宮——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現》《講解莫高窟》《莫高窟史話》等都是讓普通游客能看得懂的通俗圖書。因而,弘揚敦煌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這也成了胡同慶與王義芝將

  研究成果出書的出發點。

  人佛相接:壁畫之中見“游戲”

  敦煌壁畫中的游戲娛樂部分在敦煌壁畫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當時的畫師為什麼會描畫這些與佛教看似無關的內容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請胡同慶先生談一談。

  在胡先生看來,敦煌壁畫是佛教藝術,它在石窟寺中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用形象的圖畫向佛教徒宣傳、闡述佛教義理﹔二是以強烈的裝飾性效果來感染信徒。也就是說,從內容上和藝術形式上與洞窟、塑像緊密結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宗教世界,讓人們走進洞窟猶如走進佛國。“人佛交接,兩得相見”,在藝術美感的潛移默化中,“動人心志”,誘導人們信奉宗教。

  多年前,記者曾採訪著名敦煌學專家段文杰先生,他認為,佛國世界是現實社會生活的折光反映。因此,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游戲娛樂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敦煌壁畫中有所描繪亦是情理之中了。

  在胡同慶先生的眼中,這些與佛教內容看似無關的東西,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他說,一般人都認為佛學很深奧,很難懂,其實不然。佛學實際上是關於人生的學問,大多數佛經都通俗易懂,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為佛教藝術的敦煌壁畫也是如此,描繪的內容大多是當時社會現實生活或理想願望的真實反映,是當時畫師的所見或所歷,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游戲和娛樂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兒童和成人都離不開。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游戲始終伴隨著,是兒童的樂趣﹔而成人游戲和娛樂活動,不但可以放鬆身心又可以健身。

  夫妻共識:耐住寂寞為“游戲”

  胡同慶先生與合作者王義芝女士是夫妻,同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他們一同進行相關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工作有十多年了。作為學者,胡先生懂得從事學術研究是不能急於求成的,必須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認認真真地考証所發現的問題,利用史實的記載和相關圖像資料進行核對,最終得出合理的結論。一方面盡可能為讀者提供形象生動的圖像畫面,另一方面特別注重圖像資料的真偽鑒別,即對於所有圖像畫面的定名都要做到盡可能准確,絕對不人雲亦雲。還有,對於所有引用的文獻史料,也盡可能反復核對其真實性。因為歷史上是否存在過某種游戲,必須建立在真實的文字或圖像史料的基礎上。而要做到這些,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耐得住寂寞。這一對夫妻研究者感嘆,百般辛勞隻為“游戲”。

  時空轉換:游戲裡有文化有傳承

  仔細研討胡同慶、王義芝夫妻的研究成果,發現《敦煌古代游戲》所選編的內容很具有啟發性,如一般人都把“舉重”“相扑”活動歸於體育一類,但作者認為這類活動最初屬於人類的競力型游戲活動,是一種最為原始的游戲方式,因此首先便專列“競賽類·競力型”章節對此進行介紹。同時作者認為競賽類游戲還有競技型、競智型等形式,這就讓我們聯想並分析當今少年兒童的游戲活動大多偏向於競智型,因而現在的很多孩子一般隻有智能而無體能和技能。

  書中列出的“自娛娛他類”也很有意思,作者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處在競爭的環境之中,也有許多時候是獨處或與他人平淡相處乃至互幫互助。因此設法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情快樂、愉悅和設法使別人快樂、愉悅都非常重要,不僅有益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同時有益於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該書還專門列出“文字游戲類”,與當今青少年沉溺於電子游戲相比,雖然都有培養游戲者智能的作用,但文字游戲顯然更能培養參與者的文化知識、文學修養和審美能力。作者在書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觀點,如反對現代人將圍棋、象棋等活動歸入體育活動,而應該將其列入純屬提高人們智力的游戲范疇,認為將智育與體育混在一起,非常不利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作者在研究中不只是考証考古,還不斷地進行著現實的對照。胡同慶先生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對照古代人們的一些游戲娛樂活動,可以看到當代人們的生活似乎只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或工作、工作、再工作。現代社會鼓勵和奉行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學習或工作精神,而沒有注意到游戲娛樂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學習、工作是為了幸福愉快的生活,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工作或學習而活著,老百姓常說的“窮歡樂”或說“自己找樂子”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者對古代娛樂、游戲的研究有利於我們反思現代社會的人生觀,有利於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

  結語

  胡同慶與王義芝這一對敦煌學研究者,他們的研究和著作,是一份珍貴歷史文物資料的展現,其價值不僅在學術上,而且也在現實中﹔不僅是靜態的研究成果,也會成為動態的演出展現﹔不僅是現在的,更是在將來。

  目前,有關中國古代游戲的研究很少,特別是圖像資料披露介紹的更少,因此《敦煌古代游戲》中的圖像資料和一些文獻資料對於中國古代游戲史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胡同慶先生說:關注游戲娛樂生活,一定會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來源:蘭州晚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