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 國畫 97cm×89cm
《家園》 國畫 143cm×181cm
《華燈初上》 國畫 136cm×68cm
《荷衣欲動》 油畫 140cm×130cm
近日,應法國美術家協會特別邀請,當代中國畫家石齊畫展在法國盧浮宮開幕。
入選盧浮宮藝術沙龍展,石齊並非中國藝術家中的開路先鋒,此前,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冠中等都曾參與了這一盛事﹔但獲得巴黎美術界最權威的學術機構——法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法國盧浮宮藝術沙龍展‘金獎’”,石齊是中國藝術家中的首位。
盧浮宮藝術沙龍展起源於1890年,是目前世界美術史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國際藝術大展,呈現了當代全球美術的現狀和趨向。石齊此次榮獲最高榮譽獎,是沙龍展自開辦一百多年來第一次由中國人獲得,標志著西方藝術界對當代中國畫家藝術的高度認可。
巴黎藝術界刮起石齊旋風
此次在盧浮宮共展出了石齊的65幅國畫及油畫作品。一周的展覽時間裡,參觀人數達到10萬人次,很多參觀者用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慢慢欣賞。而法國美術界權威人士對石齊及其作品更是給予了高度評價。
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米歇爾·金表示:“我們一直很關注中國畫家石齊先生和他的作品,他把西方繪畫語言和東方藝術融為一體,對整個繪畫藝術的發展貢獻很大。石齊的畫作很有時代精神,他對西方繪畫藝術有很深的理解力,我會呼吁法國藝術家向他學習。我們還希望能有機會支持石齊先生的更多作品來巴黎舉辦展覽。”
法國美術家協會執行主席伊莎貝拉·勞森女士也表示:“在巴黎看到中國畫家石齊的畫展,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時代性,也讓我們獲得了藝術的感動。”
曾誕生世界著名的“巴比鬆畫派”的巴比鬆市市長米歇爾·博杜埃爾在畫展上表示:“巴比鬆是培養法國藝術家的中心,我們歡迎石齊到巴比鬆市來舉辦畫展,和法國藝術家交流,讓更多人了解當代中國的繪畫藝術。”
法國著名策展人皮埃爾·米歇爾·維爾布格更是對石齊的藝術情有獨鐘,他表示:“像石齊這樣高水平的畫家,我願意在世界各地為他做策展。法國學術界頒給石齊最高的榮譽,石齊這樣的畫家應多到歐洲辦展覽,讓西方世界更多了解中國的當代繪畫。”
著名收藏家、大連萬達玥寶齋總經理郭慶祥:石齊的繪畫語言中西互通
郭慶祥全程見証了石齊畫展在法國盧浮宮展出的歷程。他表示:“要讓世人知道我們有成就的畫家,就應多到世界辦展覽。這次法國畫展,讓我感受到中國畫家很能理解西方的文化,而中國文化的深奧,卻很難讓西方人理解。這次法國人看到了石齊的繪畫,讓他們找到了了解東方文化的途徑。”
在郭慶祥看來,石齊的作品具有時代的個性特征,這種繪畫語言是中西互通的,因為情感不分東西方,色彩也不分東西方,有真情實感的體悟,通過色彩表達在畫面上,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石齊正是當代中國畫領域張揚筆墨和色彩的佼佼者,能得到不同文化背景觀賞者的共鳴,在我們預料之中。像他上個世紀80年代的作品《新城》、《櫻花》、《水鄉印象》等,2000年后的作品《白蛇傳》、《倚墨荷》等,我很喜歡。我也看到,很多法國觀眾在這些畫作前佇立良久,細細品味。”
同時,郭慶祥談道,西方的藝術研究者對藝術總是能抓住本質進行解剖,法國美協主席米歇爾·金就表示,寫實油畫是西方四百年前的創造,現在中國再搞這些東西不具有學術價值。收藏家們鐘情的也都是每一個時期的開創性作品,而不是后來跟風臨摹的工匠之作。“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品收藏者,我更加堅定了不跟風收藏市場炒作的東西,更不會與畫家聯合起來炒作市場,隻會努力把真正的中國藝術推薦給世界,這才是給后人留下真正的財富。”
國畫:死學傳統就會變成偽傳統
上世紀70年代,石齊的創作就已具有全國影響力,他的成名作《潑水節》,也隱隱可見變革之象,但石齊並不滿足於在中國畫的革新之路上蝸牛式的寸進。回首早期的名作,石齊的自我揚棄精神展現無遺:“《潑水節》、《養雞圖》、《風雪大別山》等,受傳統模式的束縛,加上中國畫的不可改性,我經營起來困難重重,每完成一張作品都如同剝去一層皮一般。”
但革新之路該往哪個方向走呢?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探索,石齊尋找到了一條“三象合一”的道路。將抽象、具象、印象三種表現手法自由結合,不分彼此、不比先后,要真實就具象、要朦朧就印象、要似與不似就抽象,混合交替,經營出一個既有大視覺又精到耐看的畫面。“在‘三象合一’之后,我的創作感覺就輕鬆多了,而畫面也更加張揚、更加靈動、更加無拘無束了。一個畫家隻有達到畫面有我(自己的符號)和畫面無我(精神在三界之中自由穿越),方能說明是用心經營了。”
同時,石齊認為中國畫是千年一朵花,思路太窄,形式太單一,后來人學了一點技術,變一小步,大同小異,還是那朵花。“像陸儼少、傅抱石的山水畫都很好,但並沒有脫了傳統的衣裳。隻有李可染,他的畫跟傳統的山水畫比,已脫胎換骨,有自己的新樣式。當代中國畫畫家就應該像他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貌,開出千千萬萬朵花,把單一的形式發展成多面體。”
所以,在石齊看來,傳統中國畫學習是先臨摹后創作,現在應該是邊畫邊臨摹才更有效。畫家首先要把自己的秉性表現出來,找到自己的符號,技術不足處再有選擇性地去臨摹,這樣邊走邊學,比傳統無目的的埋頭苦臨要好得多。
對傳統的學習,也不能死學,死學就會變成偽傳統。“既無法達到傳統那麼好,又戴著傳統的高帽,就隻能是偽傳統了。我們必須拉著傳統走,才能成為活傳統。作品既具有傳統精神、傳統的筆墨韻味,但又不一樣,獨具自家面貌,這樣一來,傳統被繼承、拉動、激活,才是當代的中國畫。”
長期以來,石齊不斷地從題材、構圖、色彩和筆墨技法上追求突破,在各方面為中國畫注入新鮮的元素,同時又將這些新鮮元素不斷整合、消化,納入到中國畫的系統之中。從筆墨“酣暢”到筆墨“張力”,再到筆墨“意境”,人們看到了石齊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表現。其作品中宏大輝煌的氣度、恣意縱橫的筆墨、強烈豐滿的色彩、充滿張力的構圖,和其“拉著傳統往前走”的勇氣和膽識,都顯示了石齊已進入到一個“新中國畫”的境界。
油畫:創作時也可融入筆墨感受
除國畫外,石齊同時也是一位油畫家。此次到法國展出的,就是國畫、油畫兼而有之。
在石齊看來,國畫非常重視墨的感覺,筆墨不好成就肯定不高。西方油畫則主要強調色彩感,上千年來都是在色彩上孜孜以求。“我的油畫作品也是處處都講色彩感覺。現在很多歐洲畫家看輕色彩,將之棄置不顧,我認為這並不可取,並且相信有一天他們終將回歸。因為色彩是油畫的靈魂,就像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在石齊的油畫創作中,也滲入了很多筆墨的感受,工筆、大寫意都有,甚至書法入畫,民間剪紙入畫,都是西方油畫中見不到的。
如今他在創作上可謂已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但石齊勇往直前的心並未老。“現在要繼續往前走,我仍然得好好動腦子。一是我提出的‘三象合一’理論,必須有很多高品質的作品來支撐,否則就會變成空話。另外,要考慮如何增加中國畫中的新元素,這是歷史使命。”
對於在法國辦展並獲得金獎一事,石齊表示,因身體原因,他沒有親自前往參加開幕式,但前年到盧浮宮參觀時,內心就對到這一藝術聖殿辦展心懷向往,當時以為只是空中樓閣,沒想到這麼快就實現了,非常開心。“很感謝法國的專家、觀眾對我的作品的品頭論足,更感謝法方授予我這麼重要的一個獎項。現在西方人能欣賞我的作品,我很高興。說實話,國內能欣賞我作品的人還不多,許多人還停留在畫得像不像、漂亮不漂亮的藝術欣賞低層次上。所以,現在國內需要提高審美教育,普及藝術常識。當然,我的心態很平和,一個真正搞藝術的人一定不會被利益誘惑,尤其不能向市場獻媚。我這輩子就是按自己的思路去做自己的藝術創造,我相信若干年后,會有更多人看懂我的畫。”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