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片《泰囧》的票房一路狂飆,近日沖破12億后又朝著《阿凡達》所創造的最高票房攀登。這無疑值得慶賀,但也有大學教授站出來說:1、《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電影,低俗、庸俗、媚俗﹔2、如此高的票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民欣賞水平偏低,票房越高,問題越大,這樣的電影對於國民素質提高毫無意義,反倒會起到負面作用﹔3、凡有一點文化擔當與文化使命感的知識分子,都不會贊同片中這樣的觀點。
這真是奇談怪論!一個向往幸福的底層百姓(王寶),為了給母親許願,旅行途中(且不管它模仿美式“公路電影”)結識富人,進而在富人幫助下,還了母親的願(與女明星約會)﹔兩個追名逐利的富人(徐朗、高博)在陰謀詭計使盡頭破血流后的自我救贖,而與窮人皆大歡喜。這樣的故事和片中的爆笑橋段,不僅會滿足底層百姓向往幸福的朴素意願,也可刺激富人內心深處的善良情懷。這不是一部歡天喜地的賀歲類型片嗎?
一部《泰囧》迄今賣了12億票房,即以票價60元計,觀影人次也非常可觀,誰能說如此龐大的觀影群體就是低俗、庸俗、媚俗? 我們不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說,文學藝術應當服務於大眾嘛。如果上述觀影者“欣賞水平偏低”,那哪些人的“欣賞水平偏低”,哪些又是 “欣賞水平偏高”,又以什麼樣的標准來定“欣賞水平”的准則?文學藝術有一個“雅”與“俗”的問題,但“雅”與“俗”由誰來定,本身就是糾纏不清的問題。
而且,今天登大雅之堂的“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和傳奇,其實最初都來自民間和鄉野。因此,文化的多元不是當下才有的命題,而是中國和世界共同面對、共同享有的文化場景(當然也可能有“文化沖突”)。當多元文化已開始在本土生根發芽開花時,居然還有人以“欣賞水平的高低”為准把觀影者分成個“三六九等”,這就顯得很不合時宜了。
說到所謂“文化擔當”,就更有問題了。用一頂“文化擔當”的大帽子去抹殺一部適合並適應“普羅”大眾的片子,除了有些“上綱上線”之外,其實是不知所雲。當下中國,《建國大業》那種高歌一曲時提振民心激蕩士氣的電影,我們需要﹔《一九四二》那種沉痛凝重時讓我們反思的電影,我們也需要﹔《泰囧》這樣在爆笑后可能引起幸福向往的電影,我們同樣需要。這不僅是文化多元的需要,也是文化多元本身力量的表征。倘若有“擔當”的話,這就是“文化擔當”的組成部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