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厭於用兵 不聽范仲淹苦勸"賠款"了戰事--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宋仁宗厭於用兵 不聽范仲淹苦勸"賠款"了戰事

2013年01月11日14:44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1 ?1張)

  閱讀提示:

  自九世紀之末,迄十三世紀之初,這三百余年之中,有一個民族在今甘肅陝西的北部、綏遠的南部建立一個國家,喚做西夏。這個國家的勢力固然不大,卻也不弱。記載他們的史實最詳細的,有清代張鑒做的《西夏紀事本末》三十六卷,在《九種紀事本末》之內。

  顧頡剛(1893—1980):著名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民俗學家,我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江蘇蘇州人。曾主持《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工作。著述豐富,除所編《古史辨》外,重要的有《漢代學術史略》、《中國疆域沿革史》、《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尚書大誥譯証》等。

  本文選自《國史講話》。該書系顧頡剛先生1924至1925年間為北京孔德學校所作的歷史講演稿,涵蓋了宋代至蒙元的歷史,尤以各民族的關系及政治為重。

  你們還記得五胡十六國中有一個夏嗎?這個夏國是赫連勃勃立起來的。赫連勃勃本姓鐵勿,這個姓是“胡父而鮮卑母”的意思。他做了皇帝,都於統萬(今陝西北首橫山縣西)。他死了不久,夏國就給后魏滅掉了。這是第五世紀初年的事。統萬城,到了唐朝名為夏州,隸屬在朔方郡。唐僖宗時,有一個黨項﹝眉批:應作“黨”﹞種的拓跋思恭做宥州刺史,進據夏州。黨項,是西羌種,為今西藏族。但拓跋是后魏的姓,后魏是鮮卑種,為今蒙古族。拓跋思恭之為蒙族抑藏族,至今未能判明﹔但夏州一帶總是黨項羌所居住的地方,這是可以斷定的。那時黃巢打破了長安,僖宗逃到成都,拓跋思恭糾集了夏州的華夷人民駐扎在武功(今陝西關中道屬縣)防守。黃巢敗了,僖宗還京,因他有保駕的功勞,賜姓李氏,任命他為定難節度使。從此,他也成為一個有力的軍閥。

  唐亡之后,中原無主,他們世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雄視北方,儼然一國。他們傳了九世,到李繼捧。這時適值宋代開國,兵威很盛,他覺得害怕,就於979年把他們世傳的地獻與宋朝。宋朝遣使到夏州,護送他的緦麻以上的親族一齊到開封。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在銀州,聽得護送的朝使來了,謊報乳母死了出葬,便和他的黨羽數十人奔入地斤澤(在夏州東北三百裡,今綏遠境)獨立。夏州一帶的人民因為李氏據地已有了一百年的歷史,不忍失去這樣的一個中心,多去歸依繼遷。繼遷聚了豪族,漸漸強大,打算興復。他到夏州去詐降,把夏州的官長殺了﹔又襲據銀州,打破會州。宋朝對他,雖也曾打了幾回的勝仗,但是要?除他的勢力卻總沒有這個力量。繼遷向契丹請降,契丹封他為夏國王,把義成公主嫁與他。他有了契丹的幫助,在宋的邊疆上鬧得更厲害了。宋朝沒有法子,隻得復命李繼捧做定難節度使,鎮守夏州,賜姓名為趙保忠,重重地賞賜他,教他招降繼遷。991年,繼遷請降。宋朝任命他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為趙保吉。但結果,除留了這個姓為對宋講和的地步之外,他依然是叛了。997年,他遣使投誠,並請求給他一個節度使的職位。那時宋太宗剛死,真宗初即位,很想安撫他,就任他為定難節度使(李繼捧因降了契丹,已執回開封),仍把他們向來佔據的夏、綏、銀、宥、靜五州完全割與。從此,西夏的基礎就很結實地站住了。他得了五州之地,愈加驕傲﹔沒有多久,又來寇邊了。直到1003年,他襲破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縣)時,才給吐蕃酋長射死。他死后,子德明繼位。契丹原封繼遷為西平王,這時仍令德明襲封。宋的將官曹瑋奏道:繼遷盤踞了河南的土地(五州地皆在河套之南)二十年,弄得中國永遠有西面的憂患。現在他們國危子弱,正可一舉扑滅。臣願得精兵若干,出其不意,把德明擒送到闕下。這是復河南為郡縣的一個好機會啊!這個機會一失掉,將來他們更強盛的時候就要不可制了。

  但宋真宗因為新與契丹講和,德明是契丹封的西平王,怕另啟邊舋,不肯贊同他的計劃。1006年,趙德明遣使到宋,奉表歸誠。真宗又授他為定難節度使,一樣地封為西平王,賞賜甚多。德明要拿到中國的茶帛,也表示極度的恭順。只是一件,宋朝叫他把子弟送來做抵押,他說這不是先世的故事,不肯答應,單送駝馬謝恩而已。從此,德明每年朝貢不絕,雖則他在自己的國中也如皇帝一般。德明的兒子趙元昊,是一個有大志的人,他屢屢勸他的父親不要向宋朝稱臣。德明總警戒他道:我們用兵已久,沒有什麼益處,只是弄得自己疲乏罷了。我們一族,三十年來不披皮毛,改穿著錦綺的衣服,這是宋朝的恩澤,不應該忘記的!

  但元昊答道:披著皮毛,做畜牧的工作,這原是我們一族人的本行。英雄的出世,自有帝王的身份,管穿的他什麼錦綺!1032年,德明死了,他嗣位。嗣位之后,他嚴明號令,用兵法部勒諸部﹔仿中國置文武班﹔立蕃文和漢文的學校﹔分命蕃、漢人做宰相以下諸官。那時華州有張、吳二生,因為考不上進士,投到他那裡。凡是夏國的立國的規模,寇宋的方略,大都出於他們二人的指導。1034年,元昊改元開運,這是西夏國的第一個年號。1036年,他自制蕃書(西夏文字)十二卷,形體方整,像中國的隸書,但筆畫重復,卻像篆書﹔又制了衣冠禮樂。他下令國中,一律改用新文字、新禮節。1038年,他正式稱帝,建國號曰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他派人奉表到宋,遣使表文道:……伏望皇帝陛下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

  這樣一篇又厲害又客氣的表文,宋朝收到了卻是非常躊躇,樞密院裡議了數天不能決定。但到底削去了他的賜姓和官爵,斷絕了互市﹔又揭榜於邊,募人有能生擒元昊的,或斬了他的首級來獻的,即授為定難節度使。然而這事有誰去做呢?那時,他據有十八個州,他的都城建在興慶府(今甘肅寧夏縣),背著賀蘭山,對著黃河,是一個形勢很好的地方。趙元昊屢次侵邊,使得中國疲於應付。判永興軍的夏竦揭榜道:有得趙元昊頭者,賞錢五百萬貫,爵為西平王。

  元昊知道了,派人到中國的市上,帶了幾卷蘆帘,假作賣蘆帘的,到一家飯館裡去吃飯。陝西的蘆帘非常高,帶不進屋去,就靠在飯館的門外。吃完后,轉身就走,算是忘記了。到了晚上,飯館裡的人看它還沒有人拿去,以為可以吞沒了,很快樂地展開來一看,原來裡面貼著一張榜文。榜上寫道:有得夏竦頭者,賞錢兩貫。

  夏竦聽得這件事,趕快叫他們藏匿,但大家早已宣傳出去了,他非常的慚愧。元昊雖屢次打勝,但兵士死亡了許多,西夏人民很怨他。那時中國的兵倒練習得很好,也出了幾個名將﹔如韓琦、范仲淹等雖是書生出身,然而號令嚴明,士卒愛戴,使得西夏畏服。邊境上的中國人民曾替他們唱出一首歌謠,道: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元昊既不能大大地開辟疆土,中國方面勢又逼人,於是他又有服屬的心思了。一○四三年,他遣人來投誠,表文上稱“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泥定是西夏的正名﹔兀卒是西夏人對於國王的稱謂,譯言吾祖﹔曩霄是元昊的改名)上書父大宋皇帝”。他隻肯稱男而不肯稱臣,正與后晉出帝一樣。但宋朝一定要他稱臣,並說兀卒的名號不成體統,一定要換過。磋商了一年多,元昊果然肯稱臣了﹔但稱臣是要有代價的,這代價要得非常大。現在把他的誓表上的話開出一筆賬:每年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三萬斤。進奉乾元節,回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茶五千斤。進奉賀正,回賜銀五千兩,絹五千匹,茶五千斤。每年賜中冬時服,銀五千兩,絹五千匹。賜生日禮物銀器二千兩,細絹一千匹。

  韓琦、范仲淹都說他要索太多,不要答應他。但宋仁宗也像真宗一般的厭於用兵了,甚願借這稱臣的面子將就收場,再也不肯聽他們的話,遂冊封元昊為夏國主,賜物一切照辦。宋朝送與遼的歲幣,上面已經講過了的,到這時又憑空添上了西夏的一筆。雖是得了他稱臣的卑詞,自己又有賜給的榮名,實際上無異於加上一宗賠款。趙元昊得了這一宗賠款,很可以補償他歷年用兵的損失,並供給他休養國家的用度﹔但宋朝卻真弄得民窮財盡了。自西夏請和之后,中國的西部平靖了二十余年。傳到元昊的孫兒秉常,又大舉地侵邊。雖是終沒有得志,但宋神宗時的財政因此更艱窘了。直到北宋的末年,他們沒有停手。宋朝南渡之后,夏與宋就沒有什麼關系了。十二世紀的中葉,夏仁宗繼位,軍政漸衰,又內多亂。有一個任得敬,因平亂的功勞,位至宰相。他想了夏國二十余年,起了變心,想要篡位,先誣殺了許多近親的大臣。仁宗看他的勢力漸漸逼近,沒有法子,把國中西南路的地分給與他,使他自立為一國﹔並上表於金帝,替他求封。金帝知道他的來意,不允許。任得敬聽得這個消息,心中害怕,不敢動手,便被仁宗殺了。十三世紀的初年,夏襄宗為蒙古所攻,力量不支,隻得投降,並獻女為好。夏神宗時,蒙古又來攻了,神宗傳位與子獻宗,自號上皇。蒙古連手打下許多城邑,獻宗憂悸而死。他的侄兒即位。一二二七年,力竭出降,元太祖把他殺了。夏自拓跋思恭據地至元昊立國約一百五十年,自元昊立國至此約二百年。他們對付宋、遼、金、元四國,向背無常,看了四國的強弱來定對付的方針。又因僻處西方寒瘠之地,不當沖要,不甚受強國的壓迫,所以他們的國運會得這般的長久。

  本版插圖為

  西夏黑水城文物

  (俄羅斯藏)

(來源:北京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