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宗性喜營造 陵寢營建粗陋———
◎胡漢生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23歲,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
生前事
明熹宗:尤喜營造的“童呆”皇帝
熹宗是個昏憒不務正業的皇帝。他在位期間,一些地方已爆發了農民起義,后金(清)又攻取了遼陽、沈陽,進逼錦州,但他對這些卻並不放在心上。
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興時,甚至不顧皇上的尊嚴,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熹宗把全部心思用在營造游戲和玩樂之中,遂無暇顧及朝事。宮廷中他最寵信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乳母客氏,另一個是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這兩個人恃寵妄為,成為左右宮廷內外大事的顯赫人物。
客氏,原系河北定興縣民侯二(或作“侯巴兒”)之妻,十八歲時被選為熹宗乳母。不久,她的丈夫死去,泰昌元年冬,熹宗封她為“奉聖夫人”。她侍奉熹宗十六載。熹宗認為她“業業兢兢,節宣周慎,艱險備嘗”,對她十分感恩。她倚恃熹宗的恩寵,遂致“供帳侈麗,威行宮掖”。
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原是河北肅寧的一個無賴,通過客氏,被熹宗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很得熹宗信任。他利用替皇帝處理奏章的權力,在朝內培植自己的黨羽,形成了一個政治上極為腐朽的官僚集團,歷史上稱為“閹黨”。魏忠賢內有客氏支持,外有“閹黨”策應,遂擅作威福。
客、魏二人結為對食(即太監與宮人結為相好,共進飲食,有如夫妻一般)在宮內外橫行霸道,對反對他們的大臣則羅織罪名,殘酷迫害。甚至連皇帝的后、妃他們也敢不擇手段地加以陷害。而熹宗卻始終把客、魏二人當作心腹看待,恩寵備至。
明朝皇宮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載,熹宗曾賜給魏忠賢和客氏金印各一顆。印“方二寸余,四爪龍鈕,玉筋篆文印。九字三行。曰:欽賜顧命元臣忠賢印。曰:欽賜奉聖夫人客氏印。每顆金重凡二百兩”。在明代,隻有皇后能賜予金寶(印),貴妃以下均不賜寶(印),而魏忠賢不過是個太監,客氏不過是個乳母,熹宗竟對他們如此倚重禮遇。可見,清乾隆皇帝稱之“童呆”,嘉慶皇帝稱之“愚呆”,確非夸大之辭。
天啟五年(1625年)五月十八日,熹宗祭方澤壇(地壇)回來,接著到西苑游玩。熹宗與兩個十七八歲的小內侍在橋北深水處,劃著小船蕩漾綠波之中。玩得正高興,突然一陣大風把小船刮翻,三人全部落入水中。熹宗受此一驚,染病在身。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病情越來越重,因屢治無效,駕崩於懋勤殿。臨死之前,他還召集閣、部、科、道官員,說魏忠賢和他的爪牙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真是至死執迷不悟,愚呆至極。
天啟七年(1727年)八月,熹宗病重。由於熹宗無子,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病危之際,他於十一日召弟弟、信王朱由檢入宮,囑咐他繼承皇位,做堯舜之君。魏忠賢雖又設法阻止,但又未能得逞,隻好按照熹宗的遺詔,由信王即位,即崇禎皇帝。
合葬人
懿安皇后張氏:性格剛烈死因莫得其詳
懿安皇后張氏,熹宗元配,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被冊立為后。
張皇后性格耿直剛毅,頗有膽識。她多次在熹宗面前揭露客、魏二人的罪行。還曾召客氏要繩之以法。客、魏二人遂對張皇后懷恨在心。他們買通一死囚,謊稱張皇后是自己的女兒,以圖因此而廢掉張后。但終因手法拙劣,熹宗置而不問,沒有得逞。其后,魏又多次陷害張皇后和張皇后的父親、太康伯張國紀,但都未能得逞。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有人說張皇后自縊未死,被李自成的部將李岩所獲。李岩知是張皇后,想送她回太康伯家。結果,她再縊身死。也有人說,崇禎帝派人勸懿安后自縊,“倉促不得達”。懿安后青衣蒙頭,徒步入朱純臣家,然后自殺而死。文獻記載不同,莫得其詳。
崇禎帝特下旨尊張皇后為“懿安皇后”。懿安后死后,南明弘光朝,為她上尊謚為“孝哀悊皇后”。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將她葬入德陵。
德陵看點
看點一:德陵陵園建筑與眾不同之處,是明樓內聖號碑碑趺的圖案。
其他各陵聖號碑碑趺所飾圖案一般以雲龍為主,德陵則上枋雕二龍戲珠,下枋雕飾佛、道兩家的吉祥寶物。下枋的前面和左右兩側面,雕刻的是道教的“八寶”(或稱雜寶)圖案,有三套環、寶珠、畫、犀角、珊瑚、方勝、祥雲等﹔背面雕刻的是佛教的“八吉祥”圖案,有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八種法物。據北京雍和宮《法物說明冊》記載,八種法物,各表示一定的含義:法螺,表示具菩薩意,妙音吉祥﹔法輪,表示大法圓轉,萬劫不息﹔寶傘,表示張弛自如,曲復眾生﹔白蓋,表示遍復三千,淨一切藥﹔蓮花,表示出五濁世,無所染著﹔寶瓶,表示福智圓滿,具完無漏﹔金魚,表示堅固活潑,解脫壞劫﹔盤長,表示回環貫徹,一切通明。
看點二:德陵的“風水”取“水限山”的形局也頗為特殊。
所謂“水限山”,是指“穴”前左右兩水相交的范圍小,“大水直探穴場”,中難立“穴”,因此,必須“以左右為區穴”,將“穴”點於旁山的脈止之處。這種風水形局雖非上吉之地,倒也可用。
德陵的寶城按照一般的風水格局本應建在陵后主山之前,左右兩水相交的范圍以內,但由於該陵主山兩側的左右界水緊貼山腳而行,兩水相交的范圍內不足以營建玄宮、寶城,所以,該陵的玄宮、寶城隻好建在了左側的水流之前,並以主山左前方龍砂山的脈止處為區穴。德陵的這種特殊的風水形局,反映了明朝末年天壽山陵區已經很難找到合乎風水理論的“上吉”之地這一史實。
營建史
資金短缺、物料不湊、募夫困難
德陵營建捉襟見肘
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帝陵。該陵始建於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那時,熹宗朱由校過世不久,崇禎皇帝剛剛御極,明王朝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所以,德陵的營建,遇到了不少難題。
首先,是財政匾乏,資金短缺。工部為營建德陵曾向崇禎皇帝請示,但崇禎皇帝經過一番籌措,卻隻能撥給50萬兩白銀,還反復“叮嚀告誡,以期速成”。按照管工官員和大臣們的合計,德陵的營建需用白銀200萬兩。
為此,工部隻好向崇禎皇帝提出幾點建議:一、現有錢糧先用於玄宮、寶城、明樓的修建。二、命內外大小官員捐助工銀(按修建三大殿例捐俸)。三、向各州縣加派,“大者派二百二十兩,中者派一百零十兩,小者派一百兩”。四、繼續開納事例銀。后來,工部又會同戶部提請按天啟六年(1626年)殿工例,加各運司鹽課銀。
這些建議,很快得到崇禎皇帝同意。於是,在朝大臣開始解囊捐助,大學士黃立極等人帶頭,每人率先捐銀200兩。各州縣的加派銀兩也通過各省陸續解來。陵區所在的昌平州,歷來供應繁多,山陵工程才開工,就循例拿出7000兩。
開納事例銀,早在修建永陵時,已經開始採用,但修建德陵時開納事例的條款多達26項。甚至連各府、州、縣的佐貳官因政績不佳、辦事疲軟被查處的,都可以納銀官復原職。崇禎元年(1628年)各運司所加鹽課,連同本年正常課銀,總計14萬余兩,全部輸入山陵。二年,又加龍江、蕪湖、清江廠等六處官辦貿易市場稅銀1.4萬兩,解往工部,以濟陵工急需。
其次,是物料不湊。天啟七年(1627)十月,工部上奏關於新陵規制的建議。這些建議雖然得到崇禎皇帝的同意,但終因魏忠賢名聲太壞,沒有把他的石料用於修建德陵。
再次是募夫困難。以往諸陵營建慣例,往往由兵部撥派營軍15000名,由司官一員,督發到山,與所募民夫相兼供役。為使營軍不以從役為苦,朝廷對營軍按每人每天三分銀兩的數額進行鹽糧補助。在營建慶陵時,管工官員認為,三分銀兩已夠雇用一名民夫,民夫比營軍便於約束。所以當時所需夫役“多從雇覓”。可是,營建德陵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勢豪大戶營造佔役極多,他們為了爭奪勞動力,競相給予優厚的食宿條件。所以,強壯的勞力都不願去參加山陵營建,隻有老弱勞力,為了糊口,才肯應募從役。管工官員覺得“陵工重大,分力合作非萬數人不可。若必從雇覓,京民雖多,恐應募者不能如數”。如果“強壯者招之不來,老弱者揮之不去”,貽誤工程,責任難當。於是,不得不請示崇禎帝,仍撥營軍供役,鹽糧補助如數發給。
德陵的營建,用了近五年的時間,於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建成后的德陵,總體布局仿照昭陵,但寶城內的琉璃照壁和牌樓門前的三座門卻都仿照慶陵建造。
德陵沿革
德陵建成即遭清兵破壞
崇禎九年(1536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極派遣武英郡王阿濟格、饒余貝勒阿巴泰率領八旗勁旅向明朝大舉進犯。他們分兵三路,很快打到了北京北面的延慶州。在那一帶,他們先后七次打敗明朝軍隊,攻取城池兩座,還俘獲上萬的百姓和牲畜。七月七日,又從陵區北面的灰嶺、賢庄、錐石等口進至昌平,城內有詐降的2000名清兵做內應,昌平城很快被攻破。總兵官巢丕昌投降,戶部主事王桂、提督太監王希忠等被清兵殺死。緊接著,清兵焚毀了德陵。
同年,清兵北撤,崇禎帝下令對德陵重新修葺。竣工時間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但《國榷》卷九六記,崇禎十年(1637年)閏四月,禮部請定謁陵大典,崇禎帝降旨“俟十三年行之”﹔卷九七記有,崇禎十二年九月丙子“敘陵殿功”。按文獻記載,崇禎八年、九年發生過兩起明陵被焚事件。第一起即崇禎八年正月,農民起義軍攻佔鳳陽,將朱元璋父母的皇陵樓殿和30萬株鬆樹全部燒毀。第二起就是崇禎九年德陵這次被焚事件。由於兩次被焚時間相隔不遠,又都進行了修葺,所以《國榷》記載崇禎十二年九月的“敘陵殿功”,既有指皇、德二陵的可能,也有獨指德陵的可能。又因為,“敘陵殿功”的時間恰在崇禎帝所定謁陵大典時間的前不久,而當時,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對明王朝威脅極大,崇禎帝是不可能遠離都城拜謁皇陵的。所以,所行謁陵大典,當即是德陵無疑。德陵修葺的竣工時間也應在祟禎十二年九月,或稍后一段時間。
修葺的質量,按《帝陵圖說》所記德陵的情況,是比較低劣的。該書記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德陵的?恩門,檁椽幾乎就要折斷,?恩殿,“不崇高,不堅致,湫隘狹小,效獻陵而過之”。
到了乾隆年間,德陵的建筑已是殘破不堪。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清廷曾對德陵進行修繕,但卻隻修葺了中軸線上的明樓、櫺星門、三座門、?恩殿和?恩門等建筑,其他建筑並未修葺。
德陵的?恩門、?恩殿兩座建筑在修繕時,因原建筑毀壞較嚴重,所以進行了重建。從遺存的柱礎石分布情況看,重建時都縮小了尺度。
民國九年(1920年)二月十一日,乾隆時改建的?恩門被當地村民燒毀,?恩殿亦在爾后的戰亂中被拆毀。
德陵現狀
神宮監監牆在各陵中保存最好
神道五空石橋,橋身完固,橋面鋪設石條。2002年-2005年修繕時對橋洞進行了加固。橋欄杆也全部恢復補齊。
陵宮建筑中,寶城在2002年-2005年修繕之前,城牆外牆皮僅有小部分保存,其余全部倒塌。城垛也大部倒塌無存﹔宇牆僅局部保存,修繕時全部壘砌完整。
明樓在2002年-2005年修繕時重瓦了屋面,補齊了斗拱等木構件。樓內石券頂、石碑及整個台基亦基本完好。
寶城寶頂及城內封土狀況2002年-2005年修繕時用藍機磚將裂縫封嚴。寶城前方院的牆體,修繕時也全部揭瓦,更換了殘壞瓦件。陵園的排水系統也得到了疏通。
清乾隆五十年縮建的?恩殿。2002年-2005年修繕時,對牆體進行了防水處理。
神宮監監牆在各陵中保存最好。西側牆基之下護坡用石及城磚壘砌,最高處約達6米,十分堅固。
(《叩門明帝陵》系列到此告一段落)
編后記
永樂七年,江西籍術士廖均卿跑遍北京以北的昌平縣,最終手指一處山谷,此乃“吉壤”。朱棣親自巡視,點頭認可。廖均卿所指的山谷,當時有個俗而又俗的名字,叫黃土山。朱棣巡視山谷的那天,正好是他的壽辰,因而更名為天壽山。他把自己的陵寢定在那裡,明朝后來的十二位皇帝也在那裡找到了歸宿。這片地區,后來形成了今天聞名遐邇的十三陵。
十三陵中各陵,都選用含有褒揚或吉祥的字作為陵名。僅就我們所介紹的六座帝王陵而言:永陵的“永”寓“遐”、“遠”之意,茂陵的“茂”字指“豐盛、美好”,泰陵的“泰”字意為“平安、安定”,康陵的“康”字有“安、樂、昌盛”之意,慶陵的“慶”字寓意“善、福”,德陵的“德”字為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
但透過歷史的帷帳,我們發現,寢陵的主人,大部分遠非陵名這般美好。而我們今天對這些皇帝的評價,也並非這些吉祥的名字所能左右。
是他們的“生前事”決定了他們的“身后評”。這點,無論對於帝王,還是對於白丁,盡皆如此。
本版供圖/胡漢生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