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不管你走多少彎路,必然會走回來的”--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周有光:“不管你走多少彎路,必然會走回來的”

2013年01月13日13: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100歲之后還不斷推出新著的 他是世界唯一———

  當你用拼音輸入法敲擊鍵盤的時候,他與你的關系就產生了。

  沒有他的智慧,沒有你指尖的便捷。

  他,便是享有“漢語拼音之父”美譽的周有光。

  昨天,是他108歲生日。

  更難得的是,他一直關注著中國當下發生的種種,並借自己的閱歷與智慧吐露句句真言。他自稱無神論者,但表示有信仰,即相信“人類的發展規律”——“不管你走多少彎路,必然會走回來的”。

  他的存在,驗証了“仁者壽”,但駁斥了“壽多則辱”。

  昨天,他在視頻中和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他的存在,驗証了“仁者壽”,但駁斥了“壽多則辱”。昨天,漢語言學家周有光108歲生日,何方、資中筠、邵燕祥、吳青、雷頤、章立凡、吳思、張維迎等學人和周有光家人在京齊聚一堂,以“新啟蒙與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座談會的形式,為其祝壽。劉緒貽、章開沅、李澤厚、吳敬璉、湯一介、楊天石、袁偉時、余英時、許倬雲等海內外學者來電祝賀。周有光因身體原因成為了“缺席者”,視頻中的他和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獨子周曉平代周有光表示:“他說他是語言文字學家,不是文化大家,更不是什麼漢語拼音之父。文化是大學問,是很深刻的東西,他就是看看書,總結總結裡面主要的問題,根本談不上文化大家。他想聽聽大家對他的評論,看看怎麼樣好好地學習學習。”

  半生究漢字

  座談會上,1960年北大中文系畢業的蘇培成稱,周先生后半生主要精力都是從事語言文字工作,“這一研究分兩大領域,一是本體研究,二是應用研究,周先生的著力點總在后者。‘文革’前他寫的《漢字改革概論》,是國內自五四以來第一本從理論上講清漢字改革的學術著作。他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貢獻人,還是《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主要起草人。漢語拼音方案告訴我們怎麼拼一個音節,但是沒有告訴我們怎麼拼一個詞兒,怎麼拼一個句子,拼詞兒和拼句子是正詞法要研究的。”

  進入信息化時代,中國很多人在用電腦。“文革后期,漢字是沒法輸入到電腦裡面去的。如果不解決漢字輸入電腦這個瓶頸,中國的信息化就談不上,就無法趕上發達國家。當然,王先生的五筆字型是有貢獻的,但五筆字型規則不易記容易忘,妨礙電腦成為大眾化的、信息化的工具。是周老提出了拼音轉換法,讓會拼音的人不用怎麼學習,就能夠把漢字輸入電腦。”

  一生說真話

  “即便在看似必要的時候,他也說不能含糊,不要和稀泥,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何方對周有光“知識淵博”和“講真話”很是稱道。

  冰心女兒吳青,昨天憶起第一次見到周老的情形,不禁落淚:“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媽媽。一個愛的象征,一個真善美的象征——人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字。你就是你自己,不是螺絲釘,不是機器,是有血有肉的人。”

  雷頤因1987年4月“全國兩會”與周先生相識。“他是政協委員,我被抽調去給全國政協社科組寫簡報。在一起待了十幾天。印象特別深。當時,一批老共產黨員因為已經卸職,特別敢說,1987年爭論的一大焦點是要計劃經濟還是商品經濟。但非共產黨員絕口不談政治問題,有的談子女教育,有的是表態。而周有光先生是唯一一個,每次發言都敢講,還講得很清晰,尤其是談經濟問題。他對西方經濟學非常了解。我就納悶,一個搞語言的,怎麼能談西方經濟學?他說我一直學那些。他的勇氣和人生智慧,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冷靜看社會

  “他說他是無神論者,但他有信仰——那就是人類的發展規律。人類必然就得這麼發展,你要是走錯了路,非得走回來不可。他相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管你走多少彎路,必然會走回來的。”資中筠稱,是周有光讓她明白什麼叫“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對人類的整個發展規律和歷程心中非常有數”。

  不老的內心

  現場,資中筠稱奇的是,“很多小青年知道的新八卦,周先生全知道。談起網事,他興致盎然。”張森根感慨於,中國加入WTO以后,老先生提出,“要從世界看中國,不要從中國看世界”。

  沈昌文說,很長一段時間,僅把周老看作是語言學家,很少想到周老關心國家、關心世界。“我過八十后,就開始不大關心了,也經常發生一些事情促使我不關心。但他不是。”按照周有光自己的說法,“80歲生活才開始,之前不算,這麼算今年28歲”,“100歲得繼續學習”。

  劉志琴稱,查遍中外古今,沒有發現像周有光先生100歲之后還不斷推出新著的,“他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他是以其思想的自有魅力,關心現實,跟現代讀者產生共鳴。他的思想,不僅是學來的,還摻進了他個人的生活。因此,不管說象牙塔還是民生,他的言論都有很強的說服力。”

  身體仍健康

  座談會現場,有兩人言及周有光近況。周有光獨子周曉平稱:“我爸爸他今天腳有點疼,下樓比較困難,今天不能來,非常抱歉。”

  關注周有光健康的醫生介紹,周有光前一兩個月,有點身體不適,“夜裡睡了疼,休息不好,提出想住院查一查”。

  另悉,2013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將推出周有光文集,系統整理出版周有光著述。文/本報記者 朱玲

  周有光小傳

  在周有光先生的人生長旅中,先搞經濟,西裝革履供職於大銀行,業務辦到華爾街﹔解放后服從組織,50歲時轉行語言學,研究創制漢語拼音,被稱作“中國漢語拼音之父”。退休后,周先生走出語言學專業領域,85歲開始寫文章,廣泛探討諸如全球化、中東局勢、公民意識等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成為公共知識分子、公眾人物。這類文章,篇幅都不長,文字淺白如話,人人能懂。周有光與作家沈從文是連襟,娶的是“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張允和。

  周有光的話

  1.“我研究的是現象下面的背景,如一條河流上面的水流波動得很厲害,下面的水流比較穩定。我研究下面比較穩定的水流。”

  2.“上帝給我們一個大腦,不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思考問題的,思考問題會讓人身心年輕。”

(來源:北京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