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之。 圖片來源:北京人藝宣傳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21日電(記者 張中江) 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第一副院長於是之20日逝世。導演顧威表示,於是之在人藝和中國話劇表演界的分量是空前的。生活中他不講究吃穿,愛喝酒但酒量不行,喝一兩就滿臉通紅。
1月20日,大寒。人藝復排的話劇《駱駝祥子》正在首都劇場上演。謝幕時,現場觀眾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第一副院長於是之,20日下午因病逝世。
《駱駝祥子》的導演顧威,在當天演出開始前得知這個消息。“他(於是之)在北京人藝和中國話劇表演界的分量,我覺得是空前的。”
談藝術成就:他在人藝演劇學派形成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在顧威看來,人藝最重要的表演理論就是“心象說”。這個理論是從排《龍須溝》開始提出的,於是之努力地實踐“心象說”。從表演上來說,他在人藝演劇學派形成過程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他的表演既是現實主義的,從內心體驗出發,自然而不夸張,同時又有很鮮明的形象。他代表了北京人藝表演上總體的特點。”顧威說。
於是之的自我批評精神:演得不好時公開承認
在顧威看來,於是之把創作、表演當成一項事業來干,這點堪稱后輩的楷模。不管是排《龍須溝》、《茶館》,還是排《洋麻將》、《駱駝祥子》等,他都做了大量的案頭准備。
“他寫的程瘋子的人物小傳,在我們這次重新排《龍須溝》的時候,仍然大有用處。看他寫的深入生活的人物小傳,就是一個佩服。”顧威說。
盡管鐘愛表演和人藝,但於是之被升為第一副院長之后,也曾有過畏難情緒。后來組織上曾有意調他去文化部當副部長,被他堅決拒絕了。理由是,“我管一個劇院都很吃力,文化部的事我管不了。”
“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對自己很實事求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對了就做對了,做不對自己還勇於承認”。顧威說。
於是之的自我批評精神體現在,某一個角色演得不是很好、不很理想的時候,他會公開承認。這在很多演員是做不到的。1992年,於是之最后一次出演《茶館》的王掌櫃,因為生病的緣故在台上忘詞。觀眾雖然看出來,但也沒有不正常的反應。於是之最后說,“感謝觀眾的寬容”。
在顧威看來,於是之作為一個大藝術家,和觀眾有著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而且他不做作,完全是自然的流露。他的生活格調和表演格調,也都是相當高的。
作為人藝的元老,很多后輩都是於是之一手提攜起來的。隻要他看准了誰在哪一方面可以塑造,就會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去支持他)。“那個時候性格一點不軟,很堅決”。他說。
顧威最早在人藝的身份是演員,利用業余時間也寫一些劇本。后來歐陽山尊提出讓他當導演,於是之作為當時的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如果沒有是之老師大力支持的話,在北京人藝,一個演員要做導演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他說。當時也有人懷疑,有人看笑話,但於是之堅決支持,最終把戲排了,取得了成功。
“后來我一步一步學著做導演,頭一步是是之老師、歐陽山尊老師扶著上馬。這是永遠記得 的。”時至今日,顧威仍心存感激。
生活中的於是之:不講究吃穿 愛喝酒但酒量也就一兩
顧威透露,生活中的於是之很隨意,也不講究吃穿,“真的腦子隻有戲,隻有劇院”。 “他愛喝點小酒,實際酒量不大。嚷嚷的多,‘喝點喝點’,(實際往往)一兩酒就到頭了,滿臉通紅。”
他認為生活中的於是之身上有股正氣,不虛偽和“假謙虛”。他對看不慣的人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和他們打交道。
“他既不像領導,也不像所謂的大藝術家,就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更不要說還有什麼架子。”顧威一閉上眼睛,腦海裡就浮現出這樣的於是之印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