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家於是之逝世 舞台留下永遠的“王掌櫃”--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表演藝術家於是之逝世 舞台留下永遠的“王掌櫃”

2013年01月21日08:21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1979年《茶館》在人藝重新公演。這是第一幕,在清末的大茶館裡,王利發(中立者)由於是之扮演,秦仲義(中坐者)由藍天野扮演。新華社記者 顧德華 攝

  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於是之於20日下午在京因病逝世,享年86歲。記者昨日致電北京人藝副院長崔寧,他表示:“於是之病了十多年了,得知他離世的消息,北京人藝所有人的心情都很沉重。於是之是中國話劇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北京人藝的表演體系精神重要的構建者,他的離去是中國話劇界的一大損失。”

  《龍須溝》“程瘋子”蜚聲劇壇

  於是之1927年出生於唐山,后遷至北京,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

  1946年至1948年間,於是之先后在平津等地演出了話劇 《孔雀膽》《稱心如意》《家》《上海屋檐下》及《大團圓》等劇目。北京和平解放后,他於1949年2月參加了華北人民文工團 (后改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等)做演員,直至離休。數十年來,於是之在話劇舞台上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中國話劇歷史上標杆式的人物。1951年,他憑借老舍名劇 《龍須溝》中的程瘋子一角蜚聲劇壇。此后,他先后出演了《虎符》中的信陵君、《日出》中的李石清、《駱駝祥子》中的老馬、《名優之死》中的左寶奎、《茶館》中扮演的王利發及《洋麻將》中的魏勒等舞台形象。1996年,於是之在演出話劇《冰糖葫蘆》后,退出了他心愛的舞台。

  《茶館》“王掌櫃”迷倒觀眾

  於是之在《茶館》中飾演的王利發,“迷”倒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以至於許多人直接稱呼他為“王掌櫃”。

  1957年被導演焦菊隱和作家老舍同時相中后,於是之接下了《茶館》中的王利發一角。他為此拜訪童年的同院鄰居陳大爺,從他那裡“剽竊”了“一種雖常操勞而好干淨的人的手”。在《演“王利發”小記》中,於是之描寫王掌櫃決心將兒媳、孫女送去解放區的一幕:“王利發這時一定不願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並在親人面前裝作輕鬆……不能直接去演那個‘悲’,而要多演那個對‘悲’的‘控制’,甚至強作歡笑。”1958年,《茶館》首演,於是之的表演被評價為“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1992年7月16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慶祝40年院慶,第一代《茶館》的主要演員舉行了告別演出。那時,於是之已經病了,記憶力衰退、語言艱難,同台演員“托”著他把戲演完了。演出落幕,全體觀眾起立鼓掌呼喊:“於是之,再見!”那一刻,他的汗水與淚水都混雜在了一起。

  中國藝術界的一個高標杆

  於是之一生最欽佩曹禺和焦菊隱,認為他們是學貫中西的戲劇大師。這種欽慕轉化為於是之平時對舞台的勤奮與苛刻,催生了他“建立學者化劇院”的思想。

  下了舞台,讀書成了於是之的生活常態。上海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焦晃回憶,1960年,他以上影廠廠外演員組成員的身份加入《魯迅傳》劇組,見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於是之。“當時他的角色是范愛農,戲份並不重。但我每次走過於是之的門前,他總是在讀書,仿佛沒停過。也不愛跟我們閑聊,常常督促我們學習。”焦晃說。

  1988年,於是之克服身體疾病,到上海演出《茶館》,轟動全城。演出研討會結束時,焦晃正要離開,卻被他叫住。“我跟著他上樓,他倒茶給我喝。當時他的一寸一寸挪著步子走路,我已感覺到他身體不太好。”焦晃說,“坐下后,他說,我們在舞台上的一些創作要有堅持。我明白,他說的是堅持舞台上高標准的審美准則。這話我一直就刻在腦子裡了。”焦晃說,“於是之去世了,但他的創作至今對藝術界來說都是一個高標杆,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崇拜和學習。”

(來源:解放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