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者無敵》為啥能火?電視批評該發出有力的聲音--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正者無敵》為啥能火?電視批評該發出有力的聲音

電視藝術涵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是其他藝術門類望塵莫及的。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認為,處在新媒體的環境裡,傳統電視藝術評論的表達方式難以產生最有效的影響力。
2013年01月21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電視藝術涵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是其他藝術門類望塵莫及的。然而隨著電視藝術創作和市場的日漸火熱,電視藝術評論則顯得有些冷清,常常出現延時甚至缺席的狀態,為此,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舉辦了中國電視劇藝術評論發展高峰論壇,匯聚了一大批活躍在電視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全國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電視播出及制作機構,共議中國電視藝術創作和評論的重大課題,交流電視藝術理論與實踐上的成功經驗,探索電視藝術創新發展的道路。

  引領作用不容忽視

  隨著電視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獲取知識、感受世界的主要方式,電視藝術評論作為引導電視文化價值方向,推動正確審美的重要手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一部優秀藝術作品質量的高低和社會影響力的大小,有賴於藝術評論的公正、准確、有深度、獨具慧眼的見解,電視藝術評論在公眾層面引導和傳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其在傳播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藝術評論還是解析優秀作品的放大鏡,通過藝術評論可以幫助受眾透過表象看本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點到面,從而准確地捕捉到創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追求,凡人小事后面的家國情懷。”中央電視台副台長胡恩如是說。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梁鴻鷹深有同感,他說:“電視藝術作品,尤其是電視劇來自人的現實處境,面對的是人生的問題,以形象的方式呈現人生所遇到的困境,電視藝術評論要面對這些問題,闡釋評論者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看法,通過分析評論,宣揚蘊含於當代電視藝術作品當中的價值追求,把人生最寶貴的價值詮釋給觀眾,從而更好地體現作家的境界和品格。”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則提出來“提煉電視藝術的文化正能量”的觀點,他以電視劇為例,指出當前電視劇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文化正負能量混雜,優劣並存,面對這一問題,電視藝術評論的一項工作,就是從種類繁多、品味各異的巨量電視劇中認真分析、精心挖掘那些帶有文化正能量的元素,並把它們提煉、納入到當代文化核心價值理念的建設中去。

  百家爭鳴應與市場同步

  近年來,由於電視藝術評論總是受制於資本、炒作等外界因素,其地位也總是讓位於創作,屈居下者。原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准提出三方面的不相稱,第一,與電視劇以及整個電視藝術創作的聲勢和地位遠遠不相稱﹔第二,與文學、戲劇、電影的評論不相稱﹔第三,跟電視藝術評論本身所承擔的歷史任務不相稱。他建議,要抓住電視藝術中一些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和創作的熱點問題,進行綜合的、有計劃的、集中的爭鳴,提高電視藝術評論本身的水平,擴大其影響。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則就電視藝術評論如何與電視藝術創作實踐同步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一,電視藝術評論要確立起明確的價值尺度,並堅守這一尺度﹔第二,要建構和完善文藝評論自身的話語系統﹔第三,要探索專業評論與社會評論,或者說大眾評論的關系,以及如何形成相互之間良性互動狀態。

  《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表示,電視藝術評論應該在展示平台上和它的對象產生一個對位。電視藝術是非常活躍的,但是評論的聲音好像有點弱,這主要是平台的不對位。電視台應當把電視藝術評論更多地引入自己的節目中,並且能夠使它成為節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電視藝術評論才能夠真正最大化地發揮其效應。

  提升社會公信力至關重要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為映射現實的一面鏡子,電視藝術創作和評論必須要站在人民的立場,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及文化需求。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丹彥指出,電視藝術評論要在提升社會公信力上進一步下氣力,要始終不渝地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正確導向。評論家要以在人民群眾中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作為電視藝術創作重要的評價標准,積極引領電視藝術創作,深入把握時代主流文化內涵,用評論家的文化自覺,積極推介那些貼近而不迎合,引導而不說教的作品,用主流構架和諧,在尊重差異中擴大認同。

  原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坦率地說,如果隻拿喜歡不喜歡、高興不高興、歡迎不歡迎作為衡量作品的唯一標准,那就失之片面。我們應該深刻地領悟肩上所承擔的滿足人民、服務人民,而又教育人民、引領人民的神聖職責。隻有發揮了電視藝術評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的神聖職能,才談得上服務社會、推動發展。

  要在新媒體格局下應時而變

  時下,電視藝術創作實踐的日益繁盛對電視藝術評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電視藝術評論能夠形成和建構自身的理論體系,以電視藝術獨有的評論話語和審美標准來分析和評價藝術作品。特別是新媒體的迅速崛起,視覺文化和大眾文化充溢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更需要電視藝術評論應時而變。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認為,處在新媒體的環境裡,傳統電視藝術評論的表達方式難以產生最有效的影響力。在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藝術評論的品質其實已經產生了變化,要適應這一變化,必須要擴大電視藝術評論的文化含量,提升電視藝術評論的公信力。電視藝術評論應該具有犀利度、鮮明度、鮮活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現代傳播》主編胡智鋒建議,新形勢下應該讓電視藝術評論更加主流化、專業化和大眾化。借助今天傳媒發展的格局,根據不同媒介的介質特點來展開不同介質的電視藝術評論,才能使電視藝術評論更具廣泛的影響。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則明確地將電視藝術評論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歸結為三方面:第一就是新的形勢。這些年來電視藝術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出現了很多新節目、新樣式,這迫使電視藝術評論不得不進行自我調整﹔第二是新的渠道。在主流媒體和互聯網、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輿論場中間,評價的差異非常大。過去習慣在傳統媒體上寫評論的人,可能慢慢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性﹔第三是新的格局。我們要為人民放歌,而不是代人民放歌,要相信人民群眾在實踐過程中誕生的新思想、新需求、新的價值觀。主動跟觀眾溝通,活在觀眾當中,了解他們的追求和需求,這是保持文藝評論生命力的前提和源泉。

(責任編輯:崔元苑、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