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這麼近,那麼遠(名人故居)--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蔡元培故居:這麼近,那麼遠(名人故居)

                             

姜泓冰

2013年02月25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上海蔡元培故居一隅  
  雪村繪

  開欄的話:

  從本期起,“大地副刊”推出“名人故居”欄目。

  徜徉在這些老建筑裡,重溫歷史的某個瞬間,走入名家的內心世界,仰望他們的精神風范,故居成為今天我們走近他們、了解他們,乃至與他們“對話”的一扇窗口。

  先輩已遠行,我們謹以此種形式,表達對他們的緬懷與尊敬,對歷史和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本期我們將和您一起走進上海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哪裡?”

  “華山路303弄16號,希爾頓酒店對面。”

  “這麼近?黃金地段啊……好像看到過路牌,沒進去過。”

  這樣的對話,在每每提到要去上海蔡元培故居紀念館時,都會發生一次。

  近40層高的靜安希爾頓酒店,是改革開放后上海最早引進的五星級外資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攜淮海路,正是繁華紅塵的中心地。對面的弄堂卻終年幽深安靜,藏著一小片建於20世紀初葉、風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園別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尋常一幢,雖然有路標、紀念館標示牌,稍不留神仍會錯過。

  在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上海,到過且記得住蔡元培故居的,會有多少人?館方統計,每年接待來訪者約3萬人。意外的是,除了組織來參觀的學生,自發來的散客中,最多的是專程來致敬的海外客。

  人們是來向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致敬。

  這座細竹編結的“槍籬笆”院牆內,有著參差錯落紅瓦屋頂的黃色三層洋房,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開辟為紀念館。而事實上,它所紀念的主人,並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暫居住: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從此前居住的愚園路寓所遷來這裡,11月2日,他聯絡數名國內知名大學校長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吁遏止日本的對華侵略,尤其是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的暴行。不久后,日軍侵佔上海,蔡先生即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港病逝。

  國內挂牌保護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處。另兩處一在浙江紹興的筆飛弄13號,蔡家祖屋,蔡元培誕生和成長之地﹔一在北京東城區東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的租住處。

  祖屋早歸了親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裡,一直都是賃屋而居。很難想象,這位出身望族、科舉時代高中進士入了翰林、執掌北大時受聘薪金高達800大洋的大教育家,過的居然一直是“房無半間、地無半畝”的“無產者”生活!

  如果你讀過蔡元培在北大組織“進德會”時制定的“八條戒律”,就會明白,不置產業於他,絕非今人容易揣度的學者“不擅理財”,而是一種用以繩己、律人的自覺選擇,是對孟子所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的堅持實踐。當時傳揚甚遠的“八戒”裡,有為匡正時風而立的“不嫖、不賭、不納妾”,也有日常行為習慣如“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更有為學者“不做官吏、不做議員”的高要求。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壽,當年的北大學子和朋友們感慨於他一生為國為民奔走、晚年仍居無定所,倡議在上海為先生捐購一處住宅,卻因日寇入侵而中斷。華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處住所,其家人后來長期居住在這裡,它也成了國內保存最完好、個人生活痕跡留存最多的一處蔡元培故居。

  在故居一樓的陳列展中,有蔡元培參加科舉考試時的殿試試卷,工整小楷寫成的“策論”,談的居然是西藏的歷史、地位等情況﹔有他自不惑之年起歷時12年、先后五次赴歐洲自費游學時,“瘋狂”旁聽課程與駁雜讀書的記錄和發回的明信片,第一次赴德國留學,他便目標明確,要“專修文科之學,並研究教育原理……冀歸國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於教育界”﹔有就任首任教育總長前后與孫中山的通信﹔也有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委任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的任命狀——你可能想不到,“德、智、體、美”、“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之類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種種教育用語,居然都見於當時﹔還有陳毅、吳元章等在法國留學時致蔡元培的信件,讓我們知道,原來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勤工儉學”也是蔡元培的大力倡導﹔抗日戰爭中,大學者還曾在粗糙紅紙上寫下《兒童節歌》:“好兒童,好兒童,未來世界在掌中……”

  如今想到蔡元培,人們大多隻記得他是賦予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神髓的校長。

  在著名的“北大校長”名號之下,我們很容易忽略蔡先生一生更豐富的內容,忘記他做過那麼多對民族、對國家影響深遠的大事、小事。故居裡陳列的種種史料、文物,讓人們了解到更多的細節:一套描花漆制茶幾,是參加1934年芝加哥世博會的福建惠兒院贈送的禮品,那一屆世博會,蔡元培是中方參展的審查委員會主席﹔一套寫有“蔡院長志存”的典雅玻璃台燈,是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師生送來的70歲壽禮,原來,這座歷史悠久的國立音樂學府、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前身的上海音專,是由蔡元培力主建設並擔任首任院長的﹔也是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開拓,中國才有了“中央研究院”——“中科院”的前身,直到臨終,他留下的遺言仍是“科學救國、美育救國”。

  故居二樓,一直由蔡元培子女居住。他的小女兒蔡睟盎去年去世前,每每會打開房門,和陌生的來訪者聊聊隻一起生活了10年的好父親。二樓的會客廳基本保持了家居原貌,有畫家劉海粟和蔡夫人周峻為他作的油畫肖像。如今,三樓被辟成新的實物展廳,民國年間上海中西合璧的桌椅櫥櫃,蔡先生用過的藤編旅行箱、打字機、硯台、細瓷茶具與肥皂缸,以及藏書等一一陳列,加上壁間蔡先生從年輕至晚景的大幅照片,靜謐之中一片恍惚,遠去斯人的日常行止與精神氣韻,又宛然近了。

  蔡先生身后,周恩來在挽聯裡這樣評價:“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則更為簡潔有力,稱之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美國著名學者杜威將蔡元培與許多世界名校校長比較:“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今天的北大學者也忍不住感嘆:“世上已無蔡元培”。

  站在草坪上,仰望這座半舊洋樓。聽說,它的產權是由商人買來送給孔祥熙的。只是當年的權貴與富豪皆與時俱去,讓小樓永駐進歷史的,卻是“無恆產”的蔡先生。有這樣高評價的現代中國人,能有幾個?今天的為士、為官者,真該多來這裡走走。 

 

(責任編輯:崔元苑、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