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新聞回放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北京有人花費160萬元為子女連擺3天婚宴,青島有人拿出500萬元現金做聘禮,四川有人花20萬元租直升機迎娶新娘……圍繞關鍵詞“結婚”,猛料層出不窮。
同時,山地車婚禮、攀岩婚禮、潛水婚禮、跳傘婚禮……各式各樣不走尋常路的非主流婚禮也令人眼花繚亂。
怎樣使自己的婚禮永生難忘而又不至於落入俗套?怎樣讓婚禮看上去光彩奪目又不被人說成“土豪”?我們究竟該怎麼結婚?
■ 馬薪蕊 北京 職業編劇
面子婚禮別搞了
這個“十一”黃金周,我和小伙伴們沒少抱怨,幾乎從2日開始,緊鑼密鼓地參加單位領導孩子的婚禮、發小婚禮、閨蜜婚禮、同事婚禮、親戚婚禮……甚至有一天中午連趕兩場,恨不得把自己半兒劈了得了。最重要的是,這個月的工資都不夠隨禮的。
人生中自己作為主角出場的大型聚會沒有幾次,從出生到死亡有滿月酒、婚禮、大壽、金婚直到最后的葬禮,其中的滿月酒和葬禮我們無法感知,而大壽和金婚多半由兒女們給操辦。數來數去,隻有婚禮是我們自己最隆重的登場,也由自己精心操辦。
參加過幾次親戚的傳統婚禮,實話實說,能把新娘子活活折騰瘋:半夜4點起床沐浴更衣,化妝盤頭,還要邀請親友團堵門。新郎更是過關重重。這還不說,良辰吉日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就訂好,有錢沒錢的都是超大迎親車隊,各種豪車各種炫酷,婚慶公司更是在每個環節上層層扒皮。很多父母為撐面子,不惜把十幾年積蓄都花光,更有甚者是負債累累。有一個報道說,貧困父母給寶貝兒子辦婚禮,花重金租下卡迪拉克加長豪華車,結果胡同太窄不好進﹔好不容易開進去了,最后卻出不來。再加上在婚禮現場,有人懷著各種商業目的前來,想升官的、發財的、拍馬屁的等,讓原本感人的婚禮添加了變味的附加值。
不禁要問,我們要的是這一天的幸福,還是一生的恩愛?要的僅是這一頓豪華大餐,還是這一生溫馨的家常菜?為何要這般勞民傷財?再看看新娘新郎被熬得都快暈倒,這聲勢浩大的婚禮又給我們留下什麼?難道我們圖的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悲催下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炫富?
媽媽結婚時,發小送給她一對她最喜歡用的友誼雪花膏,到現在兩個大白瓷瓶子依舊保存完好﹔姥姥親手給媽媽織的紅色大圍脖和手套,爺爺親手為爸媽打的大衣櫃和梳妝台,這些也都一直珍藏著,更成為他們致青春的最美記憶。要我說,在婚宴上,隻要來的家庭自備一道看家拿手菜,以茶代酒,新婚夫婦穿上平日裡最喜歡的衣服就可,這樣可以節省大筆開銷,大家也能其樂融融,節省的費用可用來多拍幾套婚紗照、全家福或出國度蜜月。至於那個紅色“炸彈”紅包,反正錢長得都一樣,為何不精心制作或挑選一個最有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小禮物呢?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內涵婚禮,不見得不溫馨不難忘。不要讓鋼筋水泥隔開人們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還是讓最質朴、最單純的親情友情溫暖人心吧!在此,我真誠呼喚返璞歸真的無價婚禮。
這些年
年輕人這樣結婚
■ 黃尚尚 上海 公務員
奢華婚禮親歷記
這個國慶假期,我去參加了一個好朋友的婚禮,賓利、瑪莎拉蒂開道,上海外灘著名的和平飯店江景大廳滿滿當當擺了幾十桌,龍蝦、鮑魚齊上陣,盡顯氣派。夫妻雙方都是我的朋友,出於自己以后結婚的考慮,我也問了問宴席價格,1.68萬、1.88萬……擺個20桌就是30多萬,加上婚慶、聘禮等,一個婚結下來男方家真得掏空了。
由於現今社會還是男人作為社會主導的原因,婚禮的主要支出一般來說都會落到男方的肩上。在中國,“面子”一向都是人們最為看重的東西,而婚禮往往正是最能體現面子的重要場合之一。於是乎,無論是人數、場地、席數,還是婚車、服裝、鑽戒、布置等各個方面,類似“起碼不能比×××差”這樣的說詞就會自籌備婚禮開始便不絕於耳,而它也會轉化成一種無形的壓力,時時刻刻地摧殘著每一個准新郎,讓他們提前享受到“面子工程”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
其實在我看來,婚禮只是一天,婚姻才是一輩子。婚宴有多隆重多華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要幸福。而幸福的婚姻是要用愛去經營的,一場簡單的婚宴也可以很美麗,很感人。隻要有家人、親戚和朋友最真誠的祝福,結婚這場典禮就是最閃亮最難忘的。
其實
婚也可以這樣結
●“婚禮只是婚姻生活一個庄重的起點,並不能決定婚姻生活幸福與否。辦婚禮首先要根據自身經濟能力量力而行,其次要量入為出,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更不要與人攀比跟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
■ 周女士 北京 高校教師
父母幫我們減負
我和老公的婚禮從籌備到舉辦總共用了兩個月時間。我是大學老師,他是產品經理,因為工作關系,我們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籌備婚禮,所以從籌備開始,基本都是交給雙方父母去操辦。
但是,婚禮籌備最大的感覺還是無所適從。我們倆都是“85后”,對婚禮怎麼舉辦,要注意什麼風俗幾乎一無所知。每當父母將婚禮籌備的具體細節與我們商量時,我們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最終還是聽父母的意思。對整個婚禮,我和老公當時隻有一個想法,就是婚禮必須辦,但是得簡單辦。雖然是簡單辦,但是由於我和老公不是一個地方的人,為了答謝雙方的親朋好友,所以婚禮還是辦了兩場,在山東老公的老家舉辦了一個正式的婚禮,然后在北京舉辦了一次答謝會。
老公家在當地農村是個大家族,按照當地的風俗婚禮其實會持續很長。但雙方父母也挺支持我們想簡單辦的想法,在具體的婚禮舉行中,並沒有安排太多的儀式,整個婚禮持續到下午兩點就結束了。
我和老公對我們的婚禮挺滿意,最重要的就是省時,不累,沒有耽誤太多工作,其中最大的功勞還得歸功於我們的爸媽。
(魏廉直整理)
■ 李雲卿 新興集團某工地電工
自己覺得值就行
我和媳婦在初中就認識了。我出來打工以后,10年沒見過面。去年回家過年我們又碰上,一起談家庭、談父母,聊得挺開心,覺得性格也合適。正好大家又都單身,年紀也不小了,談了不到一個月,我們就在老家湖南益陽辦了婚禮。
老家的習俗是女方家會要彩禮錢,一般是6萬、8萬這樣的吉利數字。我和媳婦因為是自由戀愛,媳婦說不用拿,我覺得多少也要拿點,就包了個1.98萬的紅包,不過老丈人最后又退回來了。份子錢收了將近4萬元。不過客人送禮后,我們會回一個18元的紅包,還有一包煙、一包糖和一包檳榔。算起來多少能賺點兒,但禮錢以后總得還,所以只是圖個熱鬧而已。
這兩年份子錢比以前漲得高多了。我記得前些年隻給幾十元,現在基本都是200元,我們年輕朋友之間都是500元。今年光份子錢我就出去了1萬多。之前我小舅子生小孩,我一次就拿了5000元。但我和媳婦都覺得,結婚真沒必要裝大款。隻要自己覺得這個婚禮辦得值,心裡有個盤算,兩個人的日子要好好過下去,為了以后的生活,這就行了。
婚禮之我見
■ 翁海禮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長城垣村村民
大操大辦為攀比
我今年已經64歲。這些年,我們陸續從大山裡面搬到長城垣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種上了果林,發展了蘑菇大棚,年輕人進城務工,老年人在家務農,日子越過越紅火。去年,我種蘑菇就掙了6000多元,遠比在山裡種土豆和玉米掙得多。
但是,錢掙多了,卻發現村裡人的想法跟以前不一樣了。村裡婚喪嫁娶過去雖然也是要辦,但不會過度,如今卻是怎麼過度都不過分。就拿這結婚來說,婚車、彩禮、各類家電那都是必須品,很多人還得借錢辦婚禮,要不這婚就結不成。過去村裡人隨禮,那是隨個心意,10塊8塊,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喜事辦得是熱熱鬧鬧但卻不奢侈。如今,你看著別人隨禮,隨少了主人家還不高興,都是村裡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咬咬牙怎麼也得隨個兩三百元,這還不算多的。光去年,我粗略算了下,隨禮就隨了上千元。其實,庄稼人都是掙的辛苦錢,汗珠子掉地上摔成八瓣,誰花錢心裡不痛?
要我說,這農村最該改改的,就是這攀比的壞毛病。村干部就應該好好帶個頭,從自身做起,不再大操大辦。“成由勤儉敗由奢”,老祖宗的教訓,咱們誰也不該忘。
本報記者 朱 磊採寫
■ 吳 斌 駐藏某部軍官
簡簡單單才溫馨
我家在烏魯木齊。現在,烏市普通家庭一場中等婚宴成本約在5萬以上,如果再加上購房、裝修和買車之類,就會更加“高處不勝寒”。許多新人和他們的父母都異口同聲:“結不起婚!”當前,婚禮送禮也日趨“統一、規范”——“紅色罰單”紅包的唯一區別隻在厚薄而已,許多年輕人也怕參加婚禮。
軍校畢業后我陸續參加過親友的婚禮,今年春節十來天裡,就機械般地參加了10場婚禮,先后送出了幾千元禮金。母親當時安慰我說,羊毛出在羊身上,等我結婚時再“掙”回來。我忙說,太累,不“掙”也罷。
現在,我的不少戰友和同學要麼選擇了經濟環保的集體婚禮,感受熱鬧與陌生新人的衷心祝福﹔要麼清靜享受兩人世界旅游婚禮,婚禮儀式回歸簡潔輕鬆而愉快,也省去了不少“迎來送往”的俗氣。我告訴母親,這也是我將來婚禮的憧憬和向往,因為簡單最溫馨。(黃自宏整理)
三十多年前
婚禮什麼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結婚流行“極簡主義”,男女青年一般買上幾斤糖果,請來領導証婚,新人鞠躬,晚上將兩床被子合到一張床上,婚就算結成了。結婚的物品也很簡單,買個洗臉盆和一對暖水瓶就行了,條件好一點兒的有一兩件木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城鎮和鄉村開始逐漸興起收彩禮和送嫁妝的風氣。在農村,彩禮包括呢子大衣、布料、皮鞋和手表,城裡人則要求“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半導體收音機,在北方地區則講究要“32條腿”“48條腿”,即家具的腿加起來要夠32或48這個數。
■ 陳希國 吉林省九台市民政局退休干部
結婚還是節儉好
結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無論家人還是本人都想把婚事辦好一點,辦出個樣來。可時代不同,個人和家境不同,婚禮形式也不同。
就拿我來說吧。我是經人介紹與本村姑娘訂婚的,相處兩年多,同意結婚,可當時兩家的生活都很困難,她家拿不起嫁妝不說,她一走,便少了一個掙工分的勞動力,我在外工作,老母70多歲無人照料,經常在鄰居家吃口飯。就在這種情況下,單位領導給我出了個主意:“反正你們倆都沒意見,結婚條件又合法,你們就在鄉裡登上記,買點兒瓜子糖果,開個小會兒,就算結婚了。”我一聽也有道理,於是我們在鄉裡登了記。當拿到結婚証書的時候,我們向單位領導說:“會就不必開了,我們在屯中辦辦得了。”后來在屯中也沒操辦,我倆去了一趟長春,就算旅行結婚了。結婚后,才給妻子買了一套黑燈芯絨衣服,又新做了兩套被子。
可以說我們的婚禮是“八無”式的,即無結婚照片、無結婚儀式、無送親人員、無迎親車輛、無新婚宴席、無隨禮的賓客、無專用的新房(只是住人家一鋪北炕),無任何家具,隻有吃飯的炊具。人家說我們結婚,是天下第一簡單的。盡管如此,婚后40多年,我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平平安安。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恭喜你,發表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