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秦始皇陵又有新發現 “百戲俑”讓人浮想聯翩

2013年11月07日07:32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秦始皇陵又有新發現 “百戲俑”讓人浮想聯翩

  原標題:“百戲俑”讓人浮想聯翩

9901陪葬坑 2012第4號俑出土現狀

9901陪葬坑 2012第4號俑修復后

  人類最重要的考古遺存之一——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的考古進程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日前,記者從陝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考古又有了新發現。1999年3月發現的秦始皇帝陵9901陪葬坑(又稱“百戲俑坑”)經整體考古發掘,首次發現有“宮藏”文字的4號俑(俗稱“泡釘俑”),這為研究“秦俑家族”和秦宮制度尤其是當時的娛樂藝術和時尚生活等提供了鮮活的珍貴資料。

  9901陪葬坑初露端倪

  秦始皇帝陵9901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陵園的東南角,直線距離秦始皇主陵約300米。1999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其進行了首次搶救性試掘,由於受制於某些因素,當時試掘面積僅72平方米,也沒有展開全面工作,出土了目前在秦陵地區發現的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青銅鼎以及11件陶俑,但是陪葬坑是何形制、包含有哪些遺跡遺物,考古人員並不清楚,隻好暫定名為“百戲俑坑”。2002年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掘,發現陪葬坑是由3個過洞組成的,其中在第3過洞集中出土了30多個陶俑,大部分不著上衣、不穿盔甲和戰袍。2011年至2013年,為配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901陪葬坑展廳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組隊,對9901陪葬坑進行整體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880平方米,對陪葬坑進行了全面揭露。

  經發掘得知,9901陪葬坑平面呈東西向長條形,主體部分略向北凸出。陪葬坑東西兩端分別有一平面呈梯形的斜坡門道,即東門道和西門道,兩門道形制大體相同,平面呈梯形,兩側壁呈三角形,西門道較完整,東門道中間遭到破壞。陪葬坑主體部分面積620.47平方米,東西長40.2米,加上東西兩門道總長80.8米,南北寬12.8米至16.7米,距現地表深4.6米。為坑道式地下土木結構建筑,發掘的土結構保存較完好,但木結構由於焚燒、倒塌等原因保存較差。

  據了解,9901陪葬坑的木質結構痕跡分為棚木、封門木、廂板木、立柱、鋪地木及地?木,這六大類木結構共存在土結構內,形成了3個大型的長方體狀的立體空間,作為陪葬品的容納之地。棚木痕跡分別殘存在二層台和隔牆上,過洞填土中一般很難發現棚木痕跡,個別地方殘存著燒焦的木炭或者零星木灰;通過二層台和隔牆上棚木擠壓的泥痕,可以清晰地判斷出原來棚木的根數和鋪設順序。

  新發現的兩類陶俑

  此次考古發掘共出土銅器10多件、長方體鉛磚10多塊、鐵器5件、錫器1件、石器3件、橢圓體石頭3塊、正方體石塊2件、陶俑近30件、陶器殘片若干件。其中2號過洞出土的青銅鼎、青銅球型器、橢圓體的石頭、正方體的石塊、長方體鉛磚以及3號過洞出土的陶俑最為重要。考古專家在對9901陪葬坑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也及時對文物進行了拼對與修復。

  根據考古修復工作得知,在9901陪葬坑第3過洞中命名為2012第4號俑的陶俑,通常又稱泡釘俑。其修復后通高1.57米(不含頭部)。其中身高1.54米,腳踏板厚0.03米。該俑整體呈站立姿,身體稍向左側扭轉,左手臂上舉,右臂搭於胸前右側,雙腿分離,略呈小弓步;上身著衣,下身著裳。

  專家介紹,該俑的上衣由主體、兩袖組成,在主體開襟、下邊緣處有純(仿真衣服的錦邊),袖口也有純,上衣從后背處開合,左側衽壓右側衽,上衣的肋部飾有一條帶子,從肩部向下飾有9列圓形泡飾。其下裳則是由裳的主體及腰帶構成,裳主體的外觀呈上小下大的圓桶狀,腰帶被上衣遮蔽,僅露出帶結,在左腹前部,帶環呈滴水狀;下裳后側面有一處戳印的文字,前一字為“宮”,后一個殘缺,但從大體輪廓和主要結構上判斷為“臧”字。

  專家考証后認為,泡釘俑本身屬於秦俑家族的新成員,其制作、工藝以及姿態技藝、服飾藝術等都是嶄新課題。同時,作為百戲俑身體上首次發現的“宮藏”(通“臧”)兩字,不僅是其來源的証明,更是整個百戲俑群體身份尊貴的佐証,對於研究秦俑家族的身世等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在類型和文字上的重要突破之外,泡釘俑由於在考古過程進行了現場保護,其彩繪研究也有重要發現。根據專家描繪,陶俑下肢及腳的彩繪分為兩層,上層為白色,涂刷的白色顏料為骨白,底層為黑色的生漆;下裳的彩繪為兩層,底色呈黃色,顏料鐵黃,表層為白色,顏料為骨白;上衣的彩繪目前保留為一層紫色,採用平涂方式,但有明暗與濃淡之分,上衣的4個圓泡之間繪有八角紋。下裳的彩繪層上繪有黑、白、灰三色紋樣,繪畫工藝有勾、描、填、點等方式。上衣與袖口的邊緣純部,有仿錦類絲質的紋樣,以帶狀幾何紋為主,單體幾何紋、枝葉紋等作為輔助紋樣。總之,該俑除腳踏板外,通體涂彩繪。

  9901陪葬坑中還出土了一類雙手伸直交叉腹前的短裳陶俑。作為同樣出土於第3號過洞西部的第3號俑,其修復后通高1.6米(不含頭部),其中身高1.57米,腳踏板厚0.03米。該俑整體上呈站立姿,兩臂於腹前交抱,兩腿分開;上身赤裸,下身著裳,裳由主體及腰間的腰帶構成。腳踏板、雙腳、雙腿、下體等部分在彩繪下的陶胎本體均為青灰色,上身及上肢呈磚紅色;陶俑通體涂有彩繪,主要以白色為主,右腳右腿及左腿的白色彩繪保存得較好;裳的彩繪僅存局部,腰帶表面殘存黑色的生漆,而白色彩繪就涂在生漆表層;上身的彩繪顏色偏黃。專家認為,通過觀察彩繪,均可觀察出彩繪涂刷的方向與紋路,這對於秦俑研究的精細化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有“樂舞百戲”之稱,百戲俑的出現也讓人們對當時的“樂舞”充滿期待。

  誰破壞了俑坑?

  在對9901陪葬坑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被火焚燒變為木炭炭跡的棚木遺存,而許多殘破的陶俑和陶馬橫七豎八地“躺”在坑底,周圍也全是火燒土的痕跡,更說明這裡曾經遭受過一場劫難。那麼,兵馬俑的毀壞是天災還是人禍呢?

  關於焚毀的原因,秦俑坑考古隊曾在1974年的《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中提出“秦俑坑有可能是被項羽焚毀”。假如真的是項羽一把火燒了秦始皇帝陵,9901陪葬坑距離秦始皇陵墓僅幾百米,它同時被焚燒也是可能的。

  史料記載,秦俑坑是在秦末漢初這個社會大動亂年代遭洗劫和焚毀的,而這段時間內,最有可能洗劫、焚毀秦俑坑的隻有項羽率領的楚軍。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對秦始皇和踏平楚地殺死其祖父及叔父、毀滅他貴族美夢的秦國軍隊懷有刻骨仇恨,這從他入關后率領軍隊進行的一系列燒殺搶掠活動就可以看出。如果說他要實施報復和掠奪,那麼除了咸陽城,秦兵馬俑坑也是最好的選擇對象。雖說秦俑坑內沒有珍寶財貨,但裡面卻有保衛秦始皇地下王國的陶質軍隊,有數以萬計的實戰兵器。

  不過項羽究竟有沒有“光顧”過秦始皇帝陵,他又是如何進入俑坑的,目前還難以驗証。但是直到今天仍能看到的陵園建筑遺址內堆積著很厚的焚毀痕跡,確是不爭的事實。利用新的考古發掘理念,基本可以確定,9901陪葬坑與陵園建設、使用和破壞基本上是同步的。

(來源:中國文化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