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布關於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他們通過現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檢測雙重驗証,100%確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體SNP突變類型為O2*—M268,其相關論文已於今年上半年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人類遺傳學報》上發表,並得到國際認可。
從現代曹氏家族倒推曹操DNA:已找到6支家系
這一研究項目始於2009年。當時,河南省安陽市宣稱發現曹操墓,隨后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宣布,擬用DNA技術開展對曹操家族DNA研究。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韓昇和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輝教授跨學科聯手,展開了這項研究。
李輝教授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從現代曹氏家族的基因反推祖先,鎖定曹操的DNA特性。2009年起,課題在全國征集曹操后人,共採集了79個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個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願者的靜脈血樣本,最終樣本總量超過1000例。從這些樣本中可以繪制出一幅遺傳圖譜,顯示曹姓到底來源於多少個祖先。
與此同時,韓昇對全國各地258個曹姓家譜做了一次全面梳理研究,與史書、地方志參照,找到曹氏遷徙的線索。根據遷徙路線等訪問相關地方,由此,篩選出8支持有家譜、經過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對這8個曹氏族群的DNA做了重點檢測。人類DNA共有30億個鹼基對組合成23對染色體和線粒體,男性獨有的、鹼基對比較穩定的Y染色體隻在家族中傳遞,是最合適的檢測對象。經過復雜的Y染色體DNA全序列檢測,課題組發現,其中6個家族屬於O2*—M268的基因類型,其祖先交匯點在1800年至2000年前——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O2*—M268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染色體類型,在中國人口中隻佔5%左右。這些曹氏家族都是仿冒的可能性,在概率上僅為千萬分之三,因此在法醫學上可以認定,他們是真實的曹操后代。”李輝解釋說,對這6個家系所做的Y染色體全譜分析顯示,其突變率、發生變化的速度很穩定,約每隔140年會產生一個差異點。到今天,曹丕和曹植兩家系的后代相差都在13個點,也與其生活時代基本吻合。
古DNA驗証:“叩問”曹操叔祖父曹鼎
根據現代曹姓后人基因,課題組已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但為了確証,研究還在繼續。2011年初,韓昇、李輝來到安徽亳州,這裡是曹操老家、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在當地文物主管部門的積極支持下,他們找到兩顆上世紀70年代從曹氏宗族墓“元寶坑一號墓”中出土的,可以確証為曹操叔祖父(曹騰弟)、河間相曹鼎的牙齒。課題組將一顆保存較好、表面還非常堅硬的牙齒帶回實驗室,在牙的側面打了個小孔,提取古DNA,經過每次間隔一個月、總共6次的反復嚴格測試,隱藏在這顆牙齒中的時空記憶被展開——其古DNA中Y染色體類型就是之前找到的O2*—M268。
現代基因和古DNA的雙重驗証,讓專家們可以100%確定:曹操Y染色體即是該類型。
對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的驗証分析則顯示,曹參與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系。由此可知,《三國志》記載曹操是曹參后人的說法有誤。民間傳說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禍改姓而來,基因驗証顯示,這兩個姓氏間並無明確遺傳關系。
許多曹氏家族后人根據《三國志》記載,自稱是夏侯氏后代。研究結果排除了這種說法,現有的夏侯氏基因與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可以推知,曹操之父可能是來自於家族內部過繼,而非從夏侯氏抱養。
催生新學科,更多歷史命題將獲廓清或顛覆
為什麼選擇曹操家族來做“親子鑒定”?
李輝解釋說,一方面,曹操家系是帝王家系,家譜記載較全,不像普通老百姓的家系那樣容易散佚。另一方面,由於對曹操這個人的評價一直存在歷史爭議,願意假冒其后代的人不多,可以保証曹操家族的可靠性。此外,曹操宗族墓的墓葬集中,保存條件也非常好,材料豐富。
據悉,這一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遺傳基因研究精確到家族、歷史人物層面,通過現代人的基因精確反推歷史著名人物的基因,對歷史研究是一個新的突破。
在韓昇看來,生命科學和歷史學的跨學科合作,將有助於更多歷史謎團的揭開。在該研究課題的基礎上,一門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共同參與的歷史人類學新學科有望產生。
“隻要有生物遺骸保存下來,保存狀況比較好,我們都能取樣研究。”李輝說。
據介紹,課題組還在著手研究孔子家族、隋唐盛世中的李氏家族等更多中國著名歷史家族。光是根據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中國的政治史恐怕要大大往前推。”李輝透露。
韓昇表示,他們希望用這種遺傳生物學與歷史研究相結合的手段,通過分析重要歷史人物基因、重要家族基因混入情況等,破解傳統研究無法解答的歷史謎案,逐漸呈現整個中華民族衍變融合的歷史。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2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