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編輯眼中的2014文化新氣象:文藝評論成熱詞

2014年12月29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瑞雪平添銳氣 春風又起春潮

  從左至右分別是文物皿方罍和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戲劇奧林匹克參演劇目《勿忘我》(法國)劇照、魯迅文學獎“徽章”、天津大劇院邀請的名團名劇《神駝馬》(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劇照、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劇照,以及電影《黃金時代》《歸來》和電視劇《紅高粱》的海報。
  版式設計:宋 嵩

  習近平總書記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是2014年中國文化藝術界的一件盛事,為中國文藝樹立標杆、指明方向、劃定遵循,引領文藝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在這流淌著留戀與期待的時刻,回望一年之跋涉,我們,每天隱身於版面之后的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為您刻畫藝術光景、捕捉文化脈動,力圖在一個個片段的連綴與跳躍間,呈現出那遠遠超越於此的時代氣象。

  ——編 者 

  文藝評論成為熱詞

  舉望未來應可期

  劉 瓊

  文藝評論,應該是2014年中國文藝“熱詞”之一。

  夠得上“熱詞”的首要條件,是這一年在黨和政府的文藝政策以及文藝評論自身組織建設方面,文藝評論受到格外重視,三個時間節點可佐証:5月初中宣部在京舉辦200余人參加的全國文藝評論工作培訓班,對於在期待、批評甚至偏見中堅持存在的文藝評論,無疑是凝聚共識、提振人心的前奏﹔培訓班結束不久,5月30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恰逢其時——歷史轉型時期文化和價值多元並存的當下中國,文藝對於整個社會核心價值的構建傳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顯,整個社會文化生態對於文藝評論褒優貶劣、激濁揚清這一功能的需求空前加大﹔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文藝評論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倡真善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其中,“剜爛蘋果”“方向盤”等形象、深刻的表述贏得廣泛認同。

  夠得上“熱詞”的條件之二,是這一年文藝界特別是舞台藝術領域達成明確共識:以評代獎,以研修培養后續人才。也有兩大典型事例:一是第七屆中國京劇節首次以評代獎,13天28場研討會,幾乎一戲一評,析筋剖骨,以求盡言﹔二是全國青年戲劇評論家研修班延請名師專家,對50多名青年評論人才進行細化、強化、專業化訓練。

  當然,夠得上“熱詞”還有一個基本條件,是這一年包括創作界、受眾和文藝評論隊伍自身,從標准、立場到功能、方法、效果,討論和反思持續不斷。討論是交流和修正。開放民主的討論本身就是良好的批評,借由這樣的討論,文藝批評實踐能否通過具體達到深入、既接地氣又上高樓,張揚“膽、識、才、力”?文藝評論生態顯然在改變,文藝批評的有效性應可期待。

  網絡文學引起重視

  響鼓還需重錘敲

  董 陽 周舒藝

  2014年可說是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受到“高度重視”的一年。浙江、上海等地紛紛成立網絡文學協會﹔4月中旬開始“掃黃打非——淨網2014”專項行動,數家網絡文學網站受到行政處罰,宣示網絡文學並非“法外之地”,互聯網的自我約束、自我淨化功能正在日益增強。

  這種重視的大背景是,經過10余年的迅猛成長,中國網絡文學讀者已經突破4億,對整個社會文化、經濟的影響日益加大。尤其近三四年來,網絡文學逐漸從專屬於青少年的邊緣文化走進大眾視野。2011年和2013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2012年最引人關注的電視劇《甄嬛傳》,都改編自網絡小說。張藝謀電影的文學來源,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到網絡人氣小說《山楂樹之戀》,其象征意義耐人尋味。可以說,網絡文學越來越成為整個大眾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改編金庸小說出於影視發展的內在需要,如今的網絡文學與影視結緣,則多是產業和資本的自覺。隨著網絡付費、即時反饋、大數據等技術應用,網絡小說不但可以通過付費閱讀完成產業的經濟循環,同時也生產出一批具有開發衍生品價值的網絡IP(即知識產權),這不僅是版權,也意味著一群被精確定位的用戶,他們不但是網絡文學作品的“粉絲”,也是其衍生產品如電影、電視、動漫游戲的堅定消費者。隨著互聯網巨頭百度、騰訊紛紛進入文化產業,在其打造以網絡IP為核心的泛娛樂生態鏈、全面進軍影視動漫游戲等的商業戰略中,作為內容核心和產業鏈的首要鏈條,網絡文學的價值越來越凸顯——這也是網絡文學在 2014年成為資本寵兒的內在邏輯。

  拍賣市場“內外有別”

  冰火兩重觀洞天

  徐紅梅

  今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內地市場整體平淡甚至有些低迷,海外競拍卻熱點頻出,可謂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內地隻有乾隆帝御筆《白塔山記》成交價過億,與前幾年億元拍品動輒10余件的盛況相比,不可謂不平淡﹔反映到秋拍總成交額上,與去年相比,今年僅北京翰海成交額有所增長,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的成交額均同比下降,不可謂不低迷。

  另一方面,中國藏家屢現國際頂級拍賣並頻頻出手——3月,湖南省公私機構和熱心人士提前洽購,本應在紐約佳士得上拍的“皿方罍”罍身,得以與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的皿天全方罍蓋合一﹔4月,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隻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1億多港幣成交,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買家為上海收藏家劉益謙﹔11月,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專場中,梵高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以5500萬美元落槌,創中國藏家海外競拍西方藝術品的最高紀錄,買家為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

  一冷一熱,凸顯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兩極分化的趨勢:就拍品結構而言,精品數量少、價位高,質量平平的拍品數量多、價位低,名家經典、藏家專場依舊引領市場﹔就收藏趣味而言,中國書畫和瓷器工藝品等傳統項目,仍是拍賣市場的重中之重,西方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也成為吸引中國買家進軍海外拍賣市場的熱點﹔就競拍者的構成而言,企業資本增幅較大,成為拍賣市場的重要推手,個人收藏則日漸邊緣化,藝術品收藏正在由個人愛好轉向機構行為。

  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或將帶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重新布局。隨著拍賣市場地區性價格差異逐漸縮小、中國藏家視野日趨國際化,如何正確認識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共性和差異,如何加強拍賣業的規范化與市場的學術開拓等,將成為國內拍賣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畢竟,“優勝劣汰”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

  微時代“讀首詩再睡覺”

  再向人間問詩情

  胡妍妍

  今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詩人李元勝的那首“直到所有被虛度的事物/在我們身后,長出薄薄的翅膀”,幾天之內在微信上被閱讀轉發數十萬人次,不可謂不火。同樣摘得本屆魯迅文學獎的周嘯天也很“火”,其舊體詩詞作品在網絡上引發爭議。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詩歌的受關注程度,以及中國人對詩的既親近又敬重的復雜態度。而今年尤其熱鬧的,無疑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平台的詩歌傳播了。

  “讀首詩再睡覺”“為你讀詩”“詩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讀者”等一批詩歌微信公眾號陸續問世並且走紅,動輒幾萬、幾十萬的訂閱量和閱讀數,讓人直觀地感受到,詩歌正在從圈子化、精英化的創作和閱讀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舊體詩、現代詩、翻譯詩,沒有偏見地一同被接受,等車間隙、地鐵途中、臨睡之前,隨時隨地地閱讀聆聽——自由的詩歌遇到開放的平台,碰撞出詩歌接受的多種可能。而現代社會時間的碎片化、個體心靈的高壓狀態,更顯出以抒情短制為主的詩歌的“小巧可人”,甚至有人斷言,屬於詩歌的閱讀時代正在降臨。

  不僅僅是閱讀,新媒體的開放和自由也在給詩歌寫作、詩歌評論創造空間,眼下對青年詩人的大力舉薦和不落窠臼的詩評、詩論就尤其活躍。以詩歌為名,人們正視內心,同時傾聽他人,如托爾斯泰所說:“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東西,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真實的。”因而在最新潮的詩歌微信公眾號上,彌漫的卻是一種古典的、緩慢的、舊日子帶來的愉悅氛圍,那是我們找尋已久的溫暖氣息。

  經典作品集中改編

  光影解得文學意

  任姍姍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歸來》《紅高粱》《推拿》《四十九日·祭》《智取威虎山》……2014年,不論是文學經典還是當代作品,那些曾感動過我們、陪伴我們成長的人物與故事,都在鏡頭下獲得了新的生命。

  文學是影視創作的養料,這是不証自明的公理,但影視如何剪裁文學、“破譯”文學,確是一道難解的課題。在文字通向影像的迷宮裡,理應埋藏著一枚鑰匙,需要編、導、演三者的獨特詮釋、完美合作方能覓得。而在2014年對文學的種種詮釋與破解、重讀與轉換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影視作品裡的時代表情。從《歸來》對倫理親情的審視、《推拿》對弱勢人群的觀照,到《四十九日·祭》裡對民族血性的叩問、《智取威虎山》對英雄情懷的追慕,無一例外地指向了當下中國人的困頓與求索。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一部影視作品,除掉布光、景深、鏡頭等創作者的“簽名”,最終還是關乎人的面貌、選擇與命運,面向人的觀察、描述與思考。

  無論年產量和收視人群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電視劇,還是邁向全年300億元票房總量的中國電影,當下最緊迫的命題便是如何講好中國的故事。用鏡頭講述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文學改編和原創劇本都不應該缺席。 

  漢學在中國受歡迎

  問道不避他山石

  張 健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提升,海外漢學家與中國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今年這樣的活動就不少。先是8月份,中國出版集團與劍橋大學出版社、杜克大學出版社、紐約大學出版社等合作,啟動了《中國近現代文化經典文庫》翻譯出版工作,約請海外漢學家擔任翻譯,以紙書和數字化等形式向歐美出版中國經典。再是9月份,第四屆世界漢學大會在京舉行,世界著名漢學家濟濟一堂。緊接著10月份,“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在京舉行,聚集了17個國家與地區的20多位知名漢學家。

  漢學是國外學者研究和介紹中華文化的學問,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今天,漢學正趕上一個好時期,呈蓬勃發展之勢,這對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都具有積極意義。不僅如此,漢學家們的優秀成果往往可以成為一面鏡子,既讓我們反思對於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否丟失太多、重視不夠,也可以給我們帶來觀察視野與研究方法上的啟發。一些漢學家的作品在中國大受歡迎,並非遠來的和尚會念經,而是確有歷史文化研究的建樹。

  今日中國,已逐漸走出源自上個世紀內憂外患之局所致的自卑心理,開始更為平和、積極地看待世界與認識自己,開始從積澱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與重拾精神資源,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轉化及其與時代精神的融合。這是一個文化繁榮發展的大時代,它也必將滋養漢學研究,為之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與不盡的靈感。 

  科幻文藝走出小眾

  小荷已露尖尖角

  周飛亞

  今年,科幻圈接連端出了好幾盤“大餐”:先是堪稱中國科幻文學代表作的小說《三體》英文版登陸海外書店,隨后,美國影片《星際穿越》熱得發燙,“黑洞”“虫洞”“時間旅行”等科學名詞成為坊間話題。中影集團和游族影業趁勢宣布,將投拍6部根據劉慈欣作品改編的科幻大片。

  似乎一夜之間,科幻不再是小圈子裡的自娛自樂,而成了大眾的新時尚。不少讀者、觀眾甚至將2014年稱為中國的“科幻元年”。其實,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國產科幻大片便逐漸成為文藝夢想,它承載著自晚清以來我們的渴盼:理想、科學、技術、資本……

  綜觀科幻文化的當代史,其在歐美世界能夠繁榮,有著具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為基底——比如工業化、冷戰陰影、太空競賽、好萊塢的技術蛻變等。而我們國產科幻的探討往往跳過對這些先行條件的考量,期待不切實際的跨越式增長。尤為重要的是,科幻文學藝術的繁榮還呼喚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因為在以宇宙為尺度的宏大視野裡,科幻作家們傾向於將整個地球和人類文明看作一個生命體。能夠滋生出這樣的自信與情懷,需要民族發展的實力與時代精神的勃發。

  所幸的是,今天的我們正逐一具備這些條件。因此,科幻文化在此時突然迸發出活力,絕不是偶然。當然,差距沒有那麼容易被追平,業界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知。“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切,都剛剛開始,一個讓人充滿期待和信心的開始。     

  戲劇奧林匹克大師遇冷

  遂引思量到自家

  徐 馨 張珊珊

  今年話劇界的重磅事件,當屬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首次在中國舉行,22個國家和地區的47部作品集中在北京上演,三四十年來持續保持國際影響力的老一代戲劇導演大家悉數亮相,真是“該來的都來了”!

  有趣的是,戲劇性的情節除了在台上行進,也爆發在台下的觀眾席間。有人在“演后談”環節批評日本導演鈴木忠志褻瀆經典﹔有人在美國導演羅伯特·威爾遜的演出進行中大聲說“下去吧”“失望至極”﹔有人在俄羅斯導演留比莫夫的遺作上半場結束時退場﹔有人對意大利裔丹麥導演巴爾巴不以為然﹔有人對來自波蘭的音樂肢體劇場一頭霧水……

  雖然可以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來解釋觀演矛盾,但當梳理出這些導演迥異風格之外的共性時,或許會得出另一種解釋。此次戲劇奧林匹克劇目的相同點何在?那就是不妥協的鮮明的藝術個性、完整的獨特的表演體系、不以講故事為核心。長久以來,佔據我國話劇舞台中心的大多是傳統的以講述完整故事為追求的作品,其具體表現風格雖有所不同,但其不同往往是“壓縮版電視劇”與“拉長版小品”之別,並無藝術上的本質差異。這樣說有些刻薄,但說具有鮮明藝術風格的中國當代戲劇家寥寥無幾,主動追求並已建立起完整的話劇表演體系的中國當代導演更是少之又少,並不為過。

  在藝術風格偏向單一、舞台新作缺少創造力的話劇演出市場中,觀眾們的口味被固化也就不足為奇了——觀眾,是最不會說謊的試劑,檢測的是我們自身的戲劇創作現狀。

  倘若當今國際劇壇最前沿、最有爭議的作品高密度地展示給我們,現場反應又將如何?鈴木忠志、羅伯特·威爾遜、留比莫夫……他們是當代國際劇壇大家不假,但要知道三四十年前當他們到達藝術頂峰之際,其創造力也開始衰退:我們沒有在他們的藝術鼎盛期與其結識——戲劇奧林匹克為觀眾集中補習,抹平這數十年的時間差,也照見有待填補的藝術觀念的溝壑。      

  31歲《雜文報》停刊

  望盡背影離愁淺

  董宏君

  2014年末之際,又一份紙媒宣布停刊。這一次,是有31年歷史、發行遍布全國、90%以上為自費訂閱的《雜文報》。

  這份聚集過大批優秀雜文家,文章尺度一度很大,針砭時弊備受讀者歡迎,單靠發行就可以掙錢的報紙,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喜歡它的人或悵然、或緬懷、或疑惑,終究改變不了它即將離去的事實。

  近幾年,關於傳統媒體的“命運”話題時常發熱。2010年當美國《紐約時報》宣布停止印刷報紙而改出網絡版后,紙媒的命運就已引起關注。此前,擁有140余年歷史的《西雅圖郵報》最早停止印刷版報紙的發行,隻做網絡版,老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宣布將變成網絡報和電子郵件報,紙質報紙僅保留周報繼續出版。而這場紙媒“危機”的源頭無非是信息生產領域的巨大變化——新媒體出現,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作為信息載體出現。

  這邊廂是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各種火熱“上線”,那邊廂是傳統媒體的落寞關停,一起一伏、一喜一憂,令人感慨。時代真的變了,閱讀的習慣在改變,信息生產的整個方式都在改變。這樣的轉變無法扭轉,這樣的趨勢人人可見。與此相映照的,是思想活躍,是禁忌減少,是好文頻現,是網言網語的活潑與暢快,是及時跟進的迅捷與便利……盡管這些並未完全呈現在傳統媒體上,而多出現於新媒體,我們將此稱之為《雜文報》別樣的新生,或也不為過。

  常常想起托馬斯·弗裡德曼的那本《世界是平的》。在漸漸變平的世界、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生產具有獨特價值的信息產品,紙質媒體這一紙之載的介質特性是否會迎來變革,報紙能否成為“奢侈”讀物,在“泯然眾人矣”的惶恐中,在《雜文報》的背影裡,一定是另一個充滿可能的未來。隻因閱讀不死。     

  福建戲曲成為現象

  綿延迢遠根脈堅

  馬小龍 任飛帆

  今年9月,福建戲曲5大劇種7台大戲齊聚北京,5朵“梅花”登台,無一戲不美好,無一處不精心,再次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戲曲,福建獨好”的動人景致。

  福建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古老的梨園戲、莆仙戲,較年輕的閩劇、歌仔戲,享譽世界的泉州提線木偶,都有不同的影響、地位和價值,堪稱中國戲曲史的縮影。近年來許多地方戲充斥著京昆化、戲曲話劇化等摒棄傳統的盲目創新,喪失其身后底蘊和文化魅力,甚至逐漸走向消亡,而福建的地方戲卻獨樹一幟,傳承有序,佳作頻出,新人輩出,以王仁杰、鄭懷興、周長賦等為代表的優秀劇作家,以曾靜萍、吳晶晶、王少媛等為代表的表演藝術家,以王評章等為代表的理論家,為福建戲曲筑成了一條安靜扎實、綿延迢遠的傳承發展之路。新時期的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無論是戲曲作品,還是戲劇名家,福建都有杰出代表。中國戲曲版圖上的“福建高地”,已經成為不爭的文化現象。

  福建戲曲有此成就,一方面得益於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與建設。考察福建省在戲曲方面的保護實踐,可以發現,他們將視角延伸至包括語言、民俗活動、禮儀等地方戲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推進以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另一方面更得益於福建戲劇家對於傳統戲曲文化的自醒、自信和自覺。在對戲曲歷史文獻資料的搶救、保護、研究的同時,他們注重繼承傳統精髓后返本開新,立足傳統,堅持本體,創造性保護戲曲文化生態。在這樣的土壤中做如此精心的耕耘,此次展演中的閩劇《貶官記》、高甲戲《阿搭嫂》、木偶劇《趙氏孤兒》、梨園戲《皂隸與女賊》等優秀劇目得以問世並影響深遠,也就不再難解。  

  魯迅文學獎揭新篇

  落花深處不染塵

  虞金星

  今年夏天,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以下簡稱“魯獎”)7個獎項的評選結果公布,花落各家。這個中國當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又一次受到矚目,不僅在文學界引起不少話題,在整個社會也引發熱議。畢竟,34部(篇)獲獎作品,“突圍”自1359部(篇)通過公示的參評作品,在關注者看來,理當是可窺2010—2013年四年間文學面貌(除長篇小說、少數民族文學、少年兒童文學外)的門徑。

  不過,在媒體及公眾視野裡,它之所以成為話題,又不得不與這樣的事件聯系起來:參評目錄公示階段曝出的“推薦”風波,獲獎作品實名投票情況公布后的“零票”爭論,一部獲獎詩集部分作品水准遭“打油詩”質疑……因這樣的話題引起眾人關注,無疑並非“魯獎”初衷:獎優與促進文學繁榮發展是其宗旨。然而,在文學影響范圍收縮、信息傳播手段進步的背景下,文學獎難免要面對這樣的尷尬。

  這又不是簡單的文學與社會環境變化的問題——對評獎公信力的審視,歷來是許多文學獎爭論的核心。公信之公之信,既出於評獎過程的透明與公正,也出於最終獲獎作品的質量經得起檢驗。繼2011年茅盾文學獎評選之后,本屆魯獎再次公開獲獎作品的實名投票情況,無疑意在加強透明、促進公正。之前參評目錄、提名作品等各環節的公示,也可窺見這份努力的一以貫之。而依然存在的爭議甚至批評也說明,文學獎公信力的形成與保持,既需要不斷填補程序的漏洞,也需要評獎者真正理解與認同獎項的理念,並以對文學負責的態度參與其中。畢竟,獎不是目的。它所想達到的目的,才是重點。而對於讀者來說,還應穿過爭論的喧囂,沉靜地看到絕大多數獲獎作品確乎堪稱優秀,經受得住千淘萬濾,擔得起那文學的徽章。      

  九版《牡丹亭》集中上演

  萬紫千紅方是春

  馬 涌

  歲末,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團、蘇州昆劇院、浙江永嘉昆劇團等國內七大昆劇院團京城上演七版《牡丹亭》﹔蔡正仁、張繼青等十余位老一輩南北名家同演大師版《牡丹亭》﹔昆曲故鄉蘇州迎來青春版《牡丹亭》10周年,這九版《牡丹亭》合力為今年的戲曲界添上了一把旺火。

  可以說,這九版《牡丹亭》在眾人眼前呈現出?紫嫣紅開遍的景象:台上既有昆曲大家年逾古稀但技藝精湛如昔,也有昆曲新人把這水磨腔調唱得軟糯綿延,中國當前的昆曲演員幾乎悉數登場。這一系列的演出,從規模、藝術水准到社會影響力,都可被視作當代昆曲傳承的標志性事件。

  應是自昆曲入選首批世界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始,《牡丹亭》在公眾文化視野中的曝光度猛增,有人將其與半世紀前有“一出戲挽救了一個劇種”之稱的昆曲《十五貫》相比擬。不過,《牡丹亭》之外呢?昆曲藝術家柯軍曾撰文給出如下數據:“在明清鼎盛時期,昆曲有折子戲近3000折。衰落后的同治年間,蘇州四大昆班上演劇目有140余種、800多出……現在,一線正當年的生旦,每人僅余幾十出,青年演員身上的戲已遞減到個位數。傳一代,少一半。”面對寶貴且處境堪憂的藝術資源,除了將《牡丹亭》這張昆曲名片擦拭得更加閃亮,挖掘、再造與新創同樣不可偏廢。

  2014年,“弘揚繼承優良傳統文化”日益成為文化界乃至舉國上下的共識,我們有理由對昆曲的未來寄予期待。更加豐富多彩的劇目,也是這份期待的應有之義。牡丹花開雖稱艷,萬紫千紅才是春。    

  美術家“借名”辦展

  莫讓浮雲遮望眼

  吳艷麗

  適值中法建交50周年的2014年,中法兩國雙方都隆重舉辦了許多紀念展覽。其中,在中國,火熱了媒體也沸騰了一些美術家的,竟是民間借此“搭車”而形成的“盧浮宮辦展熱”。那麼此前僅舉辦過少數中國畫家個人展覽的盧浮宮,此次是否果真張開了懷抱?

  玄機就在於辦展地點上。事實上,一些媒體和美術家所宣稱的在盧浮宮辦展,實際的展出地是盧浮宮的卡魯塞爾廳。此廳是盧浮宮委員會為解決盧浮宮博物館經費不足而特別開辟的商業中心, 隻要出錢就可在此辦展。

  有了這麼一塊可以“以偽亂真”之地,對圖利的組織者及商人、對夢想為自己聲名添把柴火的美術家來說,各自看到了自己的機遇。於是,圖利者便忽悠某個美術家,或以群展名義“打包”一批美術家來此辦展,單人收費高達十余萬元。而在畫家中,有人掩耳盜鈴,在國內拿“盧浮宮辦展”做宣傳﹔有人在了解內情后想退出也為時已晚——高額費用已交。盧浮宮辦展仿佛成了產業鏈,更唱出了這樣一折以盧浮宮忽悠中國畫家、中國畫家忽悠國內觀眾的自娛自樂的鬧劇。

  緣何出現這一現象?一是部分畫家的“鍍金心理”在作祟,其中既有揮之不去的“名館情結”,也有對“協會效應”“研討會效應”等的崇拜心理﹔二是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使這種行為大搖大擺起來,成為當下中國美術界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之亂象。

  在海外辦展,從積極向外推介本國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本也是好事一樁,但應避免“偷梁換柱”式的無良炒作。願藝術道路上的朝聖者與觀察者腳踏實地,沉穩前行。    

  劇院點亮一座城

  但見帷幕起落間

  楊雪梅

  當代演出市場,素以京滬為主。現如今,因為天津大劇院的聲名鵲起,天津,這座昔日曲藝的大碼頭,正躋身高雅藝術的重鎮。僅以12月為例,世界一流舞團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帶著《神駝馬》來了,克裡姆林宮芭蕾舞團帶著《胡桃夾子》和《天鵝湖》來了,天津正呈現出令人向往的藝術氣質。

  讓我們往前回溯——

  今年國慶期間,史詩歌劇《戰爭與和平》以600位演員的強大陣容在天津大劇院連演六場,眾歌劇迷從各個地方坐著高鐵、搭著飛機奔赴天津。這是這家劇院主辦的“首屆天津國際歌劇節”中的一幕。4月,在天津大劇院主辦的“首屆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上,聚集了中國的《茶館》《白鹿原》﹔俄羅斯的《蘑菇沙皇》《在底層》﹔德國的《朱莉小姐》《耶德曼》﹔波蘭的《假面·瑪麗蓮》等。戲劇迷們從未如此集中地欣賞到如此眾多的別開生面之作。

  錢程,古典音樂在中國的重要推廣者,在2011年以“零補貼零編制、全市場化運營”的全新思路,奪得天津文化場館中體量最大、投資最高的天津大劇院的運營機會,首開國內民營企業經營大劇院的先河。今天的天津大劇院成為繼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之后,又一個能獨立運作世界頂級大型演出的劇院,開幕兩年多來吸引了眾多國際一流藝術院團,演出800余場,不僅走出了北京劇場文化的遮蔽,而且實現了文化上的競爭與互補。

  這一切離不開錢程本人的創造,更離不開政府支持。天津市每年拿出1000多萬元支持高端演出、精品展覽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動,天津大劇院享受政府補貼之后,300元以下的票價佔到總票數一半。

  百余年來一直有多種“天津三寶”之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三寶”或是“鼓樓、炮台、鈴鐺閣”或是“永利、南開、《大公報》”。未來,我們希望天津大劇院能成為“新三寶”之一。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29日 19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