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2014: “魯獎”、長篇小說與《1966年》【4】

2015年01月08日10:3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文學2014: “魯獎”、長篇小說與《1966年》

  《1966年》 童年視角下的文明之傷

  大批量值得關注的長篇小說之外,詩人王小妮的一部短篇小說集《1966年》(東方出版社2014年1月版)無論如何都不容忽略。王小妮在“前言”中明確交代:“收在《1966年》裡的11個短篇,是有關這一年的系列小說,寫於1998—1999年間,這是第一次結集出版。”“那一年我11歲,看見很多,聽見很多。不知道父母去了什麼地方。怕院外木柵欄上的大字報,准備把茉莉花瓣晒成茶葉,一聽到喇叭聲口號聲,就跑到街上去看敲鼓,看演講,看游街,看批斗,好像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這11段故事,寫的是那一年裡一座北方城市中最普通的人們,寫了記憶中1966年特有的氣味、聲響、色彩,和不同人的心理。”為什麼呢?因為“普通人的感受,最不可以被忽略和輕視。任何真實確切的感受,永遠是純個人的,無可替代的和最珍貴的,是可能貫穿影響每一條短促生命的。”惟其如此,王小妮“希望這11段故事能留記那一年人世間的最末梢,並依此握有穿越時光的力量。”這裡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

  一是小說的寫作與出版之間的時間差,長達15年之久。王小妮這方面所表現出的冷靜沉著,與當下時代大多數作家的急不可耐,顯然形成了極有趣的對照。同時也表明王小妮的作品已然接受了15年時間的殘酷淘洗與檢驗。

  二是王小妮對於11歲的自己的生存狀況所進行的生動真切的描述。強調這一點,是為了說明:盡管11個短篇小說講述著不同的故事,但在這些故事背后,我們卻總是能夠感覺到有一種童年視角的存在。歸根到底,王小妮11歲時的真切生存體驗,構成了這部短篇小說集的精神底色。對於文化的毀滅與對於人性的戕害,可以說是“文革”給國人帶來的最深重的災難。而這,也正是王小妮這11個短篇小說所集中書寫的方向。比如首篇《普希金在鍋爐裡》,講述的顯然就是一個文化(明)被銷毀的故事。一個普通家庭,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四個孩子。眼看著寒冷的冬天已經來臨,一家人需要燒鍋爐來取暖。以往,都是單位派人來給他們燒鍋爐,到了1966年,形勢急劇變化之后,父親建議孩子們學會自己動手。沒想到,居然有個21歲的小伙子主動跑上門來給他們干這事。實際上,小伙子的主動背后竟然潛藏著一個小小的“陰謀”。虧得那個12歲的女孩敏感,很快就在小伙子故意遺落的藍色書包中發現了一本書,並在其中讀到了一些非常燙人的句子:“啊!這就是我曾愛過的人,/我火熱的心曾為她那麼緊張。/你的氣息有怎麼樣的火焰,/殷殷的目光懷著多少情意。”異常驚訝的女孩,把書拿給父母看,方才知道這是一本普希金的詩集(盡管女孩並不知道普希金是誰)。卻原來,這本普希金詩集埋藏著小伙子和一個蘇聯姑娘之間美好的感情。到了1966年,小伙子不知道該把這本普希金如何處理,才以這種形式把它“轉嫁”給了小說中的這家人。這家人自然也不敢把這本詩集保留下來。怎麼辦?——把它和他們家自己藏著的另外一本普希金,一塊兒在鍋爐中付之一炬:“這回,是自己的書,燃燒速度比剛才快了許多,爐火已經燃起來了,這本書剛進爐膛,隻有很短的一小會兒,它堅持保留著一本書的現狀。”很顯然,小說中的普希金是文化(明)的一種象征,它的被銷毀,意味著文化(明)的被毀滅。與此同時,女孩一家人與那個小伙子內心中無法掩藏的驚懼心理,在小說中得到了深刻的藝術表現。

  王小妮的《1966年》之外,魯引弓的短篇小說《隔壁,或者1991年你在干啥》(載《收獲》雜志2014年第3期)也以其切入現實角度的精妙而引起關注。小說的故事其實並不復雜。作品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我”與住在隔壁一位名叫應紅雨的旅游鞋廠廠長之間的情感糾葛。問題在於,一位年紀輕輕、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性,何以會成為一家旅游鞋廠的廠長呢?卻原來,這家鞋廠的投資老板,乃是一位台灣佬。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著秘不可宣的地下交易,應紅雨方才擁有了這樣的身份。一方是資本雄厚的老板,另一方是兩情相悅的同齡人,夾雜在二者之間的應紅雨,自然會備受自我矛盾的糾結心態的困擾。應紅雨曾經一度斷然決定要離開台灣佬,與“我”一起私奔他鄉。但水泥橋頭苦等車輛不至的殘酷現實,卻還是促使應紅雨最終放棄了私奔的浪漫念頭:“我看著她,這匹悲哀的馬在前面走的樣子,我知道她在哭。她的風衣下擺在風中飄呀飄啊,我知道我們就像它一樣飄搖。”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忽略“我們就像它一樣飄搖”這句話中潛隱著的強烈象征意味。它所要凸顯出的,乃是“我”和應紅雨這一對青年男女在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無法把握的自我命運。我們能夠在魯引弓祭悼一段男女情感之殤的同時,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對於一個時代的祭悼之意。1991年,正是中國由精神的時代轉向物質的時代的關鍵時刻,應紅雨的最終選擇,充分証明的也是這一點。就此而言,魯引弓這個短篇小說的值得肯定處,就在於借助於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而精妙地寫出了雙重意義上的時代隱痛。

  王春林,文學評論家,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喝牛奶有四個禁忌,一定要了解!
  5. 七冶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