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妮
作家王蒙
時光的腳步總是匆匆,不知不覺間,2014年已成過去。回望自己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文學現象與作家作品,隻能做一番不失粗疏的剖析與評論。
“魯獎” 規則與爭議
2014年中國文學界最值得注意的文學現象,首推盛夏酷暑季節在北京揭曉的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它是由中國作協設立的一項重要的文學獎,其影響力僅次於專門針對長篇小說的茅盾文學獎。其獎項的分布除涉及到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含雜文)、報告文學與文學評論等六種重要文學體裁之外,還專門為文學翻譯設立了獎項。
雖然魯獎一共設立有七個獎項之多,但社會反應程度較為強烈的,還是集中在詩歌、報告文學和散文(雜文)三項上。報告文學部分引人注目者,是作家阿來因為自己的長篇歷史非虛構文學作品《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在最后一輪投票中居然一票未得,而表示強烈抗議。我曾經認真讀過阿來這部作品,深深地折服於他對歷史的深入勘探與思考。在我看來,零票結果的出現,是明顯受到評獎規則嚴格制約的結果。評獎規則規定,最后一輪投票,作品必須獲得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方為有效。為了使得票數不至於太過分散,投票前評委們充分的討論與溝通就成為必要的事情——於是零票現象的出現,便無法避免。我想,阿來實在沒有必要為這個“零票”而耿耿於懷。
當然第六屆魯獎最大的爭議,恐怕還是周嘯天獲詩歌獎這一事件。周嘯天的獲獎作品是一部舊體詩集《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這是自魯獎設立以來,第一部獲此殊榮的舊體詩集。在紙媒、在網絡引起一片嘩然和吐槽聲的,正是這部詩集。如果聯系上一屆車延高的“羊羔體”事件,一個問題自然就會浮出水面:為什麼總是詩歌獎項會引起激烈的爭議?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主流詩歌與民間詩歌之間的藝術評判標准相差太遠。在當代中國,詩歌成就更突出地體現在民間詩歌這一方面,已經是一種不爭的事實。就此而言,“魯獎”的詩歌獎作為一個主流性質鮮明的文學獎項,在出籠后引起廣泛爭議,恐怕就是難以避免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