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中國社會的變革與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証者

2019年10月23日11:09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管風琴,英文名為Pipe Organ,是一種大型鍵盤樂器,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是源於歐洲的最古老的大型樂器之一。管風琴被稱為“樂器之王”,一般有數層鍵盤以及腳踏鍵盤,依靠銅制或木制音管來發音,氣勢雄偉、音量洪大,可演奏豐富的和聲。

由於其宏大悠遠的琴聲,管風琴在西方文化中最早用於教堂活動,后來逐步普及到音樂廳。自17世紀初管風琴隨著西方傳教士首次傳入我國以來,管風琴在中國已經有四個世紀的歷史,期間經歷過多次興衰起伏,背后折射了不同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革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

前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教授David Francis Urrows圍繞著中國現存和歷史上有証可查的管風琴設立了中國管風琴項目(The Pipe Organ in China Project),他走訪了中國現存的大部分管風琴場所,並對不同時期國內管風琴的具體年份、廠商、尺寸及主要配置等進行了統計匯總,對了解不同時期管風琴進入到中國的情況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元史》卷71中描述的興隆笙是最早有記載的傳入中國西方風琴,但有別於今天所見的管風琴。16世紀末17世紀初,以利瑪竇(Matteo Ricci)為代表的西方基督教傳教士來到廣東等地傳教,首次將管風琴引進中國。目前能夠查到最早記錄澳門有管風琴的是1601 年明朝官員王臨享所寫的《粵劍篇》。在17世紀間,由於百姓對天文歷法的需要以及對西方科技藝術的興趣,管風琴構造宏偉,制作精細繁復,也是當時官方和民間了解西方技術的一個窗口,因此被用於音樂等各種場合,彼時共有13架管風琴傳入我國。

在18世紀早期到中期,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直到19世紀中期,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歐洲用洋槍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天津等通商口岸對外開放,使得管風琴能夠輕易地通過海運運到國內。19世紀中至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新添了78架管風琴,見証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事情總是一波三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管風琴又被毀壞,不少管風琴甚至被拆解后用來當柴火燒,沒有遭到破壞的也被閑置多年、性能下降,現今國內保留下來的完整可用的管風琴屈指可數。隨著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管風琴在中國的命運也迎來新的轉機,到二十世紀末,全國逐漸恢復購置了15架管風琴。

從21世紀起,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進程中,管風琴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普及,不到20年間就有65架管風琴被安裝在全國各地。同時隨著對文化需求的提升,各地新建了音樂廳和劇院,包括國家大劇院在內的不少音樂廳也安裝了管風琴,而且往往更為宏大,演奏也更為專業,使得音樂廳逐步代替教堂成為管風琴的普及地,也讓更多的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種樂器。這種大規模的增設管風琴行動反映了2000年起我國對外開放達到的一個新高度,中外文化交流更具深度和廣度。

管風琴在國內經歷過的不同境遇反映了17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所經歷的變革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階段。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也有親身見証時代演變的普通人:北京東交民巷教堂的管風琴演奏者李萬興老師現今八十多歲,從小在北京西什庫教堂(又稱“北堂”)的管風琴聲中長大﹔當他回憶小時候在北堂的日子時,他說曾經的管風琴都是需要人力鼓風才能演奏的,音色洪亮震撼,但后來那裡的管風琴被徹底毀壞。如今作為東交民巷教堂的管風琴演奏者,李老師每周都為唱詩班進行伴奏,但一般情況下隻使用電子雙排琴,隻有在重大教堂節日時才會演奏管風琴。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唱詩班的成員在該教堂二層唱頌歌,而他們身后巨大的管風琴發聲時音量大帶來影響,另一方面或許也出於對管風琴維護方面的考慮。

管風琴之所以能夠成為樂器之母並在廣泛應用與教堂和音樂廳,與其金屬管構造,音質渾厚洪亮等特點有密切關聯,配合空曠高挑的建造構造,演奏管風琴可以帶來震撼的音響效果,從而營造出神聖感。神經學家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曾在《大腦》(Brain)一書中解釋道:“音樂最戲劇般的力量之一是引發恍惚狀態……恍惚——出神地唱歌和跳舞,瘋狂地舞動和叫喊,可能還會按節奏搖擺,甚至還會出現緊張症般的僵硬或固化。”大量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音樂對人類大腦中如前額葉、胼胝體、海馬體等結構有非常顯著的作用,能夠很大程度地影響人的意識認知以及肢體行為。

管風琴由於其獨特的特點和使用場景,客觀上見証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中西文化的交流,通過研究管風琴在中國的歷史可以得到兩個啟示。

首先,管風琴受到重視程度高、被大量從海外運輸至國內的時候,通常是國內穩定、經濟情況良好、對外國文化態度開放、百姓精神需求高的時候﹔而每當國內氛圍轉向封閉,對西方文化相對排斥的時候,管風琴往往遭到漠視甚至被破壞。

另一個啟示是,西方的文化及其載體在中國落地需要一個本土化的過程,而且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不少歐洲的教堂裡的管風琴,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仍然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但在中國,雖然近年來安裝了很多新的管風琴,不少甚至比海外的還要先進和宏偉,但其使用效率和保養上卻有較大差距,這一點上不僅從對歷史管風琴在對國內安裝新管風琴的教堂的調研中能看出,也體現在近年來安裝的大型管風琴的音樂廳中管風琴演奏場次少、觀眾欣賞水平和熱情相對缺乏上。硬件的更新相對容易,但軟的文化和適應性方面卻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

從明朝開始踏上中國的土地,而后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經歷起起落落,再到21世紀全新的面貌,經歷過風雨的管風琴已經不僅僅是一架雄偉壯觀的大型樂器了,它是被賦予了特定文化意義的載體,一個時代變革的見証者,一面可以反射中國融合西方文化的鏡子。它已經超越了原本被給予的信仰象征,而是變成一個媒介,通過它我們才得以體會幾個世紀間的思想轉變,通過它我們不僅擁抱了悠遠渾厚的音樂,更是完成了跨越半球的人類文化的偉大碰撞。(姜一茗)

(責編:丁濤、魯婧)

推薦閱讀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藝星青年|漢語盤點2018|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藝星青年|漢語盤點2018|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
文藝星青年|漢語盤點2018|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

文藝星青年|漢語盤點2018|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