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让历史告诉未来
国产电视剧如同国家足球队一样,经常给人一种自甘堕落的印象,偶尔有个别佳作,也会因为众多的“雷剧”和“闹剧”搅局,惹得一身骚,丧失了其原本该有的光芒。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早年的四大名著剧集和后来的《亮剑》、《潜伏》等有口碑的电视剧,就会发现只要不急功近利,我们还是能够拍出一些好的作品的,正在热播的《北平无战事》无疑就是这样的例子。
首先,《北平无战事》的“卖相”相当好,陈宝国、焦晃、倪大红、廖凡等演技派悉数登场,甚至连很少演电视剧的刘烨也来挑大梁,足见本剧的野心和能量,而它表现出来的质量也对得起它的“明星配置”。
其次,《北平无战事》的被追捧,不仅仅是因为扎推的明星及其演技,更重要的是有想法的内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国讲近代史是有一点困难的,讲深了会有争议,讲浅了则被骂脑残,这当然也是很多无下限的“雷剧闹剧”出现的一个原因。《北平无战事》是从一开始就想往深里去讲的,这种值得尊敬的艺术追求也为本剧的诞生增加了一些波折。涉及到抗战胜利到建国这段历史,我们如果不关注历史的细节,只看历史的走向,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后来的结果,这一点是任何奇谈怪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北平无战事》显然是在从历史的角度严肃地来论证这一历史事实,表面上看是一部流行的谍战剧,但实际上它比较有深度和广度地分析了当时国共两党对垒的局势和胜负输赢的诸多主客观原因,让本剧立刻显得“高大上”起来。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上,面对诸多功利性很强的电视剧快餐,仅仅是“高大上”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它的商业性。除了必要的明星,《北平无战事》也搭准了“谍战”这根脉。把国共两党的对弈具体到方孟敖、谢培东、崔中石、梁经纶、徐铁英、曾可达等这些有血有肉的正反双方的人物斗争上,在家国大义之下表述个人情怀,十分具有写实性。《北平无战事》的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几乎每一个角色看上去都是平凡人物,没有政治斗争所赋予他们的超凡脱俗的使命感和战斗力。剧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在平静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没有基于残酷斗争而表现出来的亢奋的精神状态,这恰恰是人物可信之处。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认为由于双方矛盾斗争的激烈,会让主要人物表现得更富于表演性和戏剧感,这显然是传统影视剧给我们造成的不良影响。真正的特工必须看起来根本不像个特工,这才是成功的特工。作为带有谍战性质的电视剧,剧中的人物都如常人一样平静淡然,反而让人更加信服,也令人耳目一新。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否则都难称艺术性和思想性。人的复杂性在于,思想和行为很难始终如一地统一在一个既定的目标上。伟人尚有阴暗面,更可况普罗大众。《北平无战事》中的正面人物好得不够彻底,反面人物也坏得不够彻底。人性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陈宝国扮演的徐铁英是主要的反派,但将他放置在一个贪污犯的角度上去看,他和我们目睹的现实中的贪官其实没什么两样,无非是被物质蒙蔽精神而已。为了信仰也罢,为了生活也罢,六十年前和六十年后,并无两样。至于梁经纶和曾可达两人,可谓是国民党阵营中少数富于使命感的人物。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去看,为了信仰而战,以他们当时当地的表现,虽败犹荣,也值得尊重。特别是廖凡扮演的梁经纶这个角色甚至走向了自我的“无间道”,他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共产党人,以共产党人的某种情怀做着反共的工作,极具讽刺意味。这种个体性情在时代大局碾压下的悲剧感令人感概万千。这恐怕也是整个国民党集团的政治悲剧,一个丧失了信仰和斗志的集体,失败是注定的,单凭个体的挣扎,终究无法扶大厦之将倾。俱往矣,是非对错,不消分说。历史早已决定了它的决定。
好的文学作品除了应该具有动人的艺术性之外,还必须有照进现实的思想性。《北平无战事》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六十年前国统区当局的反腐斗争,是在中共军队大兵压境之时,国民党当局的一种绝望之中的自我修复,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其政权的病入膏肓和无可救药,国共之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国民党自己打败了自己。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今政府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反腐斗争,并且赢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历史已经成为了历史,而历史终将继续向前。无论是谁接过了历史赋予的火种,都有责任使之薪火相传。只要谋求造福大众,则其信仰就是至真至美。
一部电视剧能够让人联想到这些,那么它的意义就足够大了。公式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