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这个片名与贺岁档的组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夜宴》——华丽丽的场面造型、扎堆儿的偶像明星、神乎其技的动作场面以及刀光剑影中的妖娆情色。而当我左手爆米花右手可乐地倚坐在影院的沙发里时,却发现,的确有一堆明星,但都面目全非——张震不帅,刘烨不酷,秦岚不美,沙溢不风流,荣光俊美的只有吴彦祖一人——当然,那是本来就是属于项羽的造型。
没错,这不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而是一代帝王刘邦弥留之际凌乱闪回的记忆碎片。这种不符合中国人审美常规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把影片中刘邦的过往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而回忆则是现实的注脚。
影片从刘邦的噩梦开始,噩梦的核心是与他的命运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枭雄——项羽和韩信:一敌,一友。敌友二人殊途同归,都死在刘邦的权谋之下。将这两个人干掉,归结起来,都是拜他的欲望所赐——杀项羽是为了夺天下,而杀韩信是为了保天下。
坐拥天下,是乱世枭雄们的集体梦想,但陆川各给了两个王者一个体面的理由——秦王子婴视统一天下为理想,项羽则无法接受“人人都坐一样的车子、穿一样的衣服、写一样的文字”的大一统面貌,而分封十九路诸侯,意欲还政于民;刘邦在众位英雄面前则显得胸无大志猥琐不堪,影片中,他的扮相也是从中年邋遢到老年,他一路前行的动力似乎只能从欲望来解释。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天下终于落在了有着大海一样无尽欲望的刘邦手里,而有着还政于民理想的项羽则在垓下成为一堆白骨。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考据癖们可能会指责这部影片与《史记》多有出入,但显然陆川志不在还原史实,而在于借故事的外壳,以经典人物的重新演绎来表达他对历史、政治和人性的思考。这段风云际会的华丽历史,在陆川眼里,完全是一场悲剧。这里面没有赢家,有的输掉了性命,有的输光了灵魂。所有人,从臣民到帝王,都扭曲地活在恐惧里,都活在欲望的阴影下。
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桥段并不是最著名的鸿门宴和霸王别姬,而是韩信之死,这也是全片的高潮所在。韩信一生追随刘邦,为其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功高盖世的臣属恰恰是对刘邦的一种无形威胁。与他最交好的张良与萧何都深知韩信谋反是欲加之罪,皆欲力保,但被吕后一一攻破,最后都成了韩信之死的沉默帮凶。最令人纠结的是曾经月下追韩信的萧何,他发现所有人的结局都已经事先写好,绝望之际依然与吕后据理力争,无果;入宫求见刘邦,被拒;跪了漫长的一夜之后,无形的恐惧消耗掉他最后一点血气,吕后只需一句风轻云淡的指令,他便驯服地成为将韩信送入死地的刽子手。
刘邦说:我这一生都是鸿门宴。而整个影片也是一场鸿门宴,濒死的张力从头至尾,每一个桥段都关乎性命,都惊心动魄得令人窒息,到处充满外在关系的冲突与内在人性的纠结。影片的高妙之处即在于,刘邦的生平回忆看似散乱,但却像一张撒出去的大网,一点点收紧,收到韩信之死时,所有的纠结都落到一个焦点上。而这个水落石出的过程,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刀光剑影,但却步步惊心,被绞杀的阴森之气随着吕后那张蜡像般不动声色的脸和波澜不惊的语气,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汇聚成套在韩信脖子上的那条绳索。已然老迈的刘邦侧卧病榻,看起来完全没有杀伤力,而且创作者已将迫害功臣的脏事儿都推到吕后身上,似乎他很无辜,但他的噩梦却像幽灵一样统领了所有的杀戮。
除去内容的多重性值得回味,《王的盛宴》在形式上也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文化之美。阿房宫的恢弘华美令人震撼,皇家档案馆的内外构造设计更令人叹为观止。行云流水般的档案查询与传输功能显然是现代的,但臆想得又是那样合乎古意。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性的场景设计,写实的汉代礼仪与舞台化的表演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视觉奇观,令人耳目一新。经常听到学者们空谈国产影片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窃以为,文化是在电影的一切有说服力的细节中,在合理的想象力中。
这部影片的媒体场博得一片喝彩,但在影院中,却有很多观众觉得内容过于凌乱。我想,这部电影学者会喜欢,记者会喜欢,作者们也会喜欢,但习惯了封闭叙述和大团圆结局的百姓未必喜欢。无论如何,这是一部难得的诚意之作,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在叙事方式上的尝试,在思想表达上的努力。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