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徐志摩》:文化大家的诗意人生--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新作速览)  

看纪录片《徐志摩》:文化大家的诗意人生

王必胜  蔡  滢

2013年05月31日08:28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电视文化纪录片近年来十分热闹。社会文化多元,但人们求实求真的心理期待和文化追求,使得文化纪实作品得以畅行。特别是表现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纪录片,以纪实性、艺术性和文献性,成为时下张扬文化自觉、开掘文化传统的有益实践,也是荧屏上较为流行的一个艺术品种。

  近期,由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与浙江海宁市政府联合摄制的20集文化纪录片《徐志摩》,是总导演楼建军继《王国维》之后创作的又一部作品。浙江作为现代文化名人的摇篮,以杭州为中心,辐射海宁、富阳、绍兴、桐乡等地,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大家。这些现代文化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既是独特的文化风景,也是电视艺术专题的丰富资源。《徐志摩》的播出,是一个新的开端,它对打造现当代艺术大家的文化专题,提升文化艺术纪录片的品位,建立纪录片的地域性风格,很有意义。

  文化人物纪录片注重史的角度,主要以人物生平活动为主线,穿插传主的文化贡献,从一个人的文化活动折射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文化精神,直观而丰富地展示文化名人的成就,以启示后人。这是文化人物纪录片的基本路数。文献性、史实性是其成功的要点。《徐志摩》也是遵循这个思路,通过求学苦读、婚姻恋情、写作交友、办刊结社、讲学授课等内容,展示徐志摩短暂而生动的一生,反映出那一时代文化界的众生相。

  作为新月派诗人的灵魂,徐志摩诗艺成就的代表作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再别康桥》。当年,他留学英伦,为逃避父母之命的婚姻,“寻找思想的巨人”,来到他乡异国,又经历了另一全新的情感生活,写下传世之作《再别康桥》。电视纪录片从对这部诗篇的介绍、阐释,开始了对徐志摩艺术与人生互为照应的叙述。以其浪漫唯美的诗为背景,通过纪实性的场景描绘和画面提炼,表现徐志摩浪漫真率的诗意人生。

  天妒英才,徐志摩三十四载短暂人生,却在现代文坛上弄出了较大的声响。他的诗作《再别康桥》、散文《翡冷翠的一夜》,传诵至今。他风流倜傥,与三个女性的情感纠葛传得沸沸扬扬。他交友广泛,本性率直,与一些文化大家交往心无芥蒂,留下不少谈资。他执著于新诗和散文的写作,成为新月诗派的主将。苏雪林如此评价他,“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在片中,这些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和注脚。

  徐志摩的文化活动是纪录片贯穿的主线。他一生对文化的追求经历了思想的变化。早先求学美国攻读社会学、银行学,后到北京大学学经济管理,再去英伦追随他心仪的思想者罗素。踏入社会,他在梁启超、蒋百里、张君劢、林长民等文化前辈的精神感召下,对人生的艺术有深入的体悟。他国归来,办《新月》杂志,倡导艺术唯美,与闻一多、何其芳、卞之琳、戴望舒等人,艺术相析,精神相求,让新月诗派流行于世。接手主编《晨报》副刊,张扬个性文字,得到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欢。后来与陆小曼编国剧,对创造社主将郭沫若的诗作发表评论,等等,体现了一个“诗心如玉”的诗人的真性情。

  在纪录片中,创作者据史而作,描绘徐志摩不同时期的人文情怀、情感历程,描写他浪漫而超拔的诗情。徐志摩的创作,有唯美,有柔靡,有小资,但对于严酷的现实,他勇于直面,平民内容和现实场景在后期诗中也有表现。纪录片注意到了徐志摩人生的多侧面,既浪漫风流,也有责任担当,既为艺术放浪形骸,也有真切直率之处。他一生周折,始终处于爱的漩涡中,处于诗意想象的艺术天地与现实人生的严峻矛盾中。从发妻张幼仪,到英伦求学时开始交往的林徽因,再到后来死死追求并走入婚姻殿堂的陆小曼,他的爱情大起大伏,最后并不成功,诗意的人生变得虚无和痛楚。纪录片或以图片文献,或情景还原,让这些生活的真实得以再现,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本真诗人的立体形象。

  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人物纪录片是时代文化的微缩盆景,要言不烦地展现出人物经历的时代精神洗礼,展现出一个时代文化的精神高度。当年与徐志摩站在同一文化聚光镜下的胡适、梁启超、郭沫若、郁达夫,这些人物与传主的恩恩怨怨,交谊过从,共同组合出时代文化的斑斓景象。特别是徐志摩为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做翻译,尊重泰戈尔的文名,引用诗翁作品把诗派和刊物取名为“新月”,以及与英国文豪狄更生等人的交往,对女作家曼殊斐尔的推崇,这些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的背景,为现代文化研究留下资料。

  纪录片的丰厚,不独来自思想性的表达,或文化背景的深刻揭示,同时也需要在现有资料中,撷取最为代表和呈现传主心境性情的细节加以运用,从而收到一以当十的效果。如片中表现的徐志摩与泰戈尔的交谊,对郭沫若诗作表示不同意见的评点,以及徐志摩的第二次婚姻仪式上,梁启超空前绝后、大实话的证婚词,刘海粟为徐与陆的关系当说客等等场面,细节生动,深化了传主形象与时代的文化氛围。纪录片的脚本撰写者是诗人曾凡华,他曾撰写过多部电视纪录类节目,诗的语言写诗人,淡淡的诗意,幽微的人文情感,足以与描述文化名人的纪录片相契合。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31日 24 版)

(责编:黄维、许心怡)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