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5日,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专家论证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标志着修订工程正式启动。在京著名学者任继愈、何兹全、冯其庸、田余庆、蔡美彪等到会。季羡林先生住院休养,未能与会,但写来了《我的建议》,对修订工程寄予殷切期望。
2006年5月,中华书局编辑部首次与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等就《史记》修订事宜进行沟通。此后,中华书局编辑部又向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等多次就《史记》修订队伍的组织、修订方案的设计等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以南京师范大学为承担单位,以赵生群教授为首组成《史记》修订组进行具体工作。
2007年5月16—18日,中华书局在香山饭店组织召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第一次修纂工作会议,著名学者任继愈、冯其庸、戴逸、蔡美彪、田余庆、袁行霈等,偕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修纂委员、审定委员近百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展示了修订工程蔚为大观的阵容。国务委员陈至立到会看望专家学者,并作重要指示。本次会议标志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进入到了实质性的修纂阶段。
2007年9月,《史记》底本复校工作展开,至11月结束。
2007年12月,《史记》修订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以安平秋为组长,由张大可、张衍田、韩兆琦、辛德勇等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组讨论通过了《史记》修订方案。
2008年1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了第二次修纂工作会议。会上,已完成修订方案评审的十六史中的《史记》等十二史分别签署了项目议定书和委托合同书。
2009年2月,《史记》修订小组提交三卷样稿。经过专家书面评审和数次会议评审,直至2011年4月改定付印,寄送给相关专家学者征求意见。
2011年7月,《史记》修订小组开始分批提交修订稿。中华书局编辑部组织起《史记》编辑组,按程序对修订稿先后进行专家外审、编辑初审、意见反馈等工作,从9月起正式进入编辑审稿阶段。
11月,《史记》修订稿第一次专家审稿会在南京召开。截至修订本出版为止,《史记》修订组与编辑组先后召开六次专家审稿会和定稿会。
2012年3月底,《史记》编辑组召开《史记》修订稿第一次内部讨论会。自此以后,编辑组定期召开《史记》编辑会议,沟通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7月,《史记》修订本排版工作启动。
8月,《史记》修订本校对工作启动。
9月底,《史记》修订本《前言》初稿提交,部分专家应邀对其进行审读,提出修改意见。
2013年4月初,约请约四十位专家学者对《史记》修订稿定稿进行全面审读。截止至5月底,共计收到三十余份专家意见。
8月初,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首批成果——《史记》修订本的征求意见本印制完成。征求意见本分别寄送给中央领导、上级有关领导、修订工程学术顾问、审定委员、修纂委员及专家学者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8月17日上午9点,《史记》修订本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举行。《史记》修订主持人赵生群,《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主持人陈尚君,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作为嘉宾出席,围绕着“二十四史”点校和修订概况、《史记》修订的主要方面和成果、其他相关各史的修订进度等做了介绍,并接受了现场读者的提问。
8月下旬至9月初,陆续收到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对于《史记》修订本征求意见本的意见二十余份。修订小组和修订办对专家意见进行研究、适当吸纳。
9月初,《史记》修订本在吸纳专家意见和修订组、编辑组的意见之后,进入正式印制阶段。
10月19日上午10点,中华书局版点校本《史记》修订本全球首发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纽约、伦敦、东京等25个城市31家书店同时举行。《史记》修订主持人赵生群、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首发式主会场为《史记》修订本揭幕,并为专程前来购书的读者签名、加盖《史记》首发日纪念章。
10月20日,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史记》修订本座谈会暨第五次修纂工作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标志着受到海内外关注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本进入正式出版阶段。参与修订工程的各方专家学者共聚北京,研讨修订工程后续工作,见证这一成果的丰收时刻。修订工程学术顾问,今年九十六岁的饶宗颐先生题词祝贺:嘉惠学林,功德无量。其余二十三史及《清史稿》也将在以后几年内陆续推出,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