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震旦博物馆被誉"黄浦江畔文化宝盒" 揭秘展区看点

2013年12月16日15:05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沈文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一座由台湾企业创意布展的“震旦馆”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这家台湾企业在上海永久打造的文化艺术新地标、被誉为“黄浦江畔文化宝盒”的震旦博物馆也于前不久正式开馆迎客。这座由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博物馆内近1000多件珍贵文物,全是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的私人收藏,“保护、传承、奉献”就是陈永泰先生成立震旦博物馆的宗旨。

走进六层楼的震旦博物馆,除了会被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独到的设计与别具一格的陈列方式所吸引外,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震旦的收藏体系。从二楼至六楼,依次为:古代陶俑展厅、历代玉器展厅、青花瓷器展厅、古器物学研究中心与佛教造像展厅。各个展厅又分为精品展区、主题展区及研究展区。每一层展厅因主题不同,各自呈现不同的视觉风格与空间氛围。开幕阶段古代陶俑展厅主要以汉代金缕玉衣和丧葬文化为主题,玉器和青花瓷反映的是古代贸易文化,有十分难得一见的1000多年前阿拉伯以及欧洲地区向中国定制的特色瓷器,而佛像区域则展示了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演变过程。

重视学术研究,是陈永泰先生建立震旦博物馆的一大理念。据介绍,早在2003年,震旦就与北大联合创办了一个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上海震旦博物馆的现任馆长是原台北故宫的副院长张林生先生,馆内更是聘请了来自北大、复旦大学考古、历史学系的博士生作为学术组的成员,现在很多人都崇尚西方艺术,但陈永泰希望,无论时代多发展,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根。

而以“料、工、形、纹”为研究核心的古器物学,是震旦博物馆的主要学术特色。据介绍,古代器物不仅具有美学赏玩、文化传承的价值,还有史学研究和人文教育的价值,在史料研究之前,每件古器物都应先作四方面的基础研究,“料,是器物材质的基本特征;工,是制作器物的工具和工法;形,从工具痕迹入手了解器形的成形方法;纹,则是纹饰、符号,而纹饰其中所涵盖的信息量庞大,最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逐步还原物质文化史,还原先民的生活思想和当时的文化交流状态,而这也是震旦古器物学研究的最终价值。”

另据了解,震旦博物馆计划在今年年底在主馆旁建立一个3000多平米的副馆,主要用来做当代艺术品的展览和国际间的馆际交流。这样加上现有6000多平米的主馆,形成了矗立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区总共1万平米的文化地标。对此,陈永泰先生认为,越是国际金融中心,越要重视文化场馆的建立,比如在纽约、伦敦,美术馆、博物馆有上百个。而震旦博物馆也希冀成为在寸土寸金的金融区中的文化领地,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