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谨,更真实
谢绝大腕不允许演员带助理
为了保障拍摄环境的纯粹性,《壮士出川》拒绝了对角色理解不到位的某W姓一线大腕儿。“这部戏是一部人物群像的戏,我希望每个人物准确、生动,而不能让观众习惯性去联想他曾经演过某某角色,如果那样的话,片子的史实感就削弱了。”花箐导演昨日对记者如此解读,他还称,“我拍戏从‘顺溜’开始就不允许演员带助理。为什么?会影响创作。”
在此前播出时,《壮士出川》的画面质感备受赞誉,不少观众直呼仿佛看电影大片。实际上,在拍摄时该剧就采用了电影的手法和规格,同时使用多部全套电影设备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录,每一个画面都极其讲究景深和光线。摄影出身的导演表示:“整部剧我都是用电影规格拍的,所有的拍摄设备器材,还有技术手法,都是延续了电影的方式,用的是电影最好的机器,就是为了实现理想画质,更好地呈现所阐述的故事人物。”对话主演一 场 生 与 死 的 拍 摄
70%的战争戏林江国被封“中国阿甘”
从《刁蛮公主》里憨厚耿直的司徒剑南,到《活佛济公》里幽默搞笑的赵斌,再到赖水清版《鹿鼎记》里虚伪奸猾的郑克爽,林江国诠释过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饰演九死一生的铁血军人硬汉还是头一回。
《壮士出川》中林江国所饰张抗,军校尚未毕业就奔赴前线,参与鏖战无数,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一直打到1945年的老河口保卫战。在谈及对川军的理解时,林江国直言感动:“抗日战争其实没有打到四川,可是四川人民自告奋勇站出来,出兵出粮,非常有血性。接到这个戏后,我翻阅了大量史料、老兵日记,看到有时一个团接一个团地填进,上千人一下就没有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真实展现战争的残酷,剧中的战争戏份高达70%,拍摄期间演员每天都在爆炸、打斗中度过,危险不言而喻。然而为确保最佳效果,虽然导演没有明确要求,林江国仍坚持所有戏份都亲自上阵。林江国曾在采访中透露,《壮士出川》是他从业以来拍过的最辛苦的一个戏,99天的拍摄,90天都在打斗、打仗,经常需要扛枪耍刀,甚至在第一集中就要背着战友闯过11个爆炸点,拍摄时险些被炸飞。此外,自认为身体素质不错的他在开拍一段时间之后,还在戏外加上每天5公里的跑步任务,以加强体能,更好地完成拍摄。对于林江国的表现,剧组人员大加赞赏直呼敬业,称其是中国演员里的“阿甘”。史实讲述一 段沉重悲壮的历史抗敌川军,都是血性男儿。
谢洪(著名导演):让我想起“川军纪念像”
“我是连着看了两天,做了几十页笔记。片中吃汤圆的场景,还让我想起了最早在成都二环树立的‘川军纪念像’。当下很多抗日剧把战争变成了很娱乐的东西,但其实战争本身是很沉重而悲壮的。”昨天在看片会结束后,导演谢洪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就是自己对英雄的印象,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作冲锋状,形态威武,令人敬仰。专家吴宝文也认为,“川军英勇杀敌,同仇敌忾的精神,是最具血肉的地方。”
樊建川(建川博物馆馆长):烟杆曾是川军标配
收集了20多年川军抗战资料,樊建川告诉记者,荧屏幕后的川军还有很多故事。“被炸弹炸伤腿和牺牲的故事,我觉得都已经很多了,我也深受感动。我想说一点小的地方,当年很多误传说川军的双枪剑,有一个是鸦片。其实不然,是烟杆,就是抽旱烟。为了抵抗湿冷的环境和长期抗战的疲惫,川军还专门配置了统一的烟杆,而不是大家各拿各的那种。我曾收集过三支,在烟杆的管状部分,还刻有不同的字样,比如‘好男儿上战场打日寇’,‘不除日寇不回乡’等。”
樊建川表示在那么多抗日部队中,川军的韧性和坚持是备受大家认可的。“虽然装备不如别人,但都是血性男儿,基本都是浴血奋战到底。”(记者 杜恩、湖陈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