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金庸先生度过了他的90大寿。大部分人是通过马云的电商网站首页专题知道先生过生日这回事的,但网络上,还是有一群武侠迷们手抄840万字金庸作品为先生贺寿。
沈阳的80后女孩张可,3月10日那天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家中金庸全集的照片,照片旁的文字写着:纪念我那青春岁月。其实,跟张可类似,大部分读者对武侠小说的阅读都处于自己18-30岁的年龄段,而现在的武侠文学,也正如《诗经》里那句“式微,式微,胡不归”一样,虽然不断有新的血液注入,却仍然给人一种黄昏落日的怅惘。
从荆轲到寇仲
武侠走过2000年
如果把司马迁笔下的游侠算做中国武侠小说的最早主角,武侠的世界到现在已经走过2000多年。
早在《史记》中,就有了一点武侠的影子,比如里面的游侠、刺客列传,荆轲、豫让、聂政、郭解等一批中国最早的豪侠之士借太史公的笔法得以留名后世。到了唐代,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而神仙方术的传说也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20世纪初,现代旧派武侠小说初具雏形,《江湖奇侠传》、《十二金钱镖》等皆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梁羽生《龙虎斗京华》的问世,在港台地区迅速掀起了一股武侠小说热潮,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萧逸等人不断突破旧派武侠小说的局限,创造出一个虚幻的武侠世界,江湖恩怨,刀光剑影,更兼爱恨情仇。1981年,广州《武林》杂志开始连载金庸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同年,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的代表作《萍踪侠影》。这两部作品的亮相,让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到武侠小说,而它的风靡速度,让人始料未及。1994年,在王一川编选《二十世纪大师文库》时,金庸位列第四,仅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其作品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000年左右,武侠小说又有了新发展,黄易、步非烟、凤歌、江南等作者将玄幻的内容融入武侠,作品动辄卖出上百万册,但是,武侠小说整体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当年。
武侠作品 永远的20岁
浏览国内某图书电商网站2014年1月、2月的小说销售排行榜可以发现,在前20位的上榜新书作家中,有国内重磅作家阿来、严歌苓的作品,有国外悬疑作家丹·布朗,有诺贝尔文学家得主多丽丝·莱辛,有科幻小说大家阿斯莫夫,这里并没有武侠作家的身影。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方政曾经做过一篇名为《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的论文,共有2000余人接受调查,73.8%的被调查者至少读过一部金庸小说,但年龄段在18-25岁区间的年轻人对金庸小说的了解程度最高,在所有样本中,郭靖是大家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杨过排名第二。
沈阳80后女孩张可曾经是一位金庸迷,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读武侠小说,家中有一套金庸全集,而且全集中的作品不只看过一遍,像《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书甚至看过四五遍。不过今年30岁的她,已经有好多年不读武侠小说了,“我觉得,武侠永远是20岁左右的人喜欢的东西,比如说我。好像过了那个年龄段,武侠就不再吸引我。现在我更喜欢社科类的书籍,如果选小说,我可能会选莫言、陈忠实、阿来这些大家的作品看。”
刚念大一的王炳力也喜欢读武侠,虽然也看金庸、古龙的小说,但她更喜欢读沧月、步非烟等人的作品,而且习惯在手机上看电子版,“给我一本厚厚的武侠小说,我总感觉自己读不下去。”她说。
选择太多 渐渐淡漠的武侠情结
说起来,当年武侠小说的走红,有其特殊的背景。有文学评论人分析,上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头几年,人们思想上对于阅读的渴望,和可阅读作品的贫乏,为武侠小说的走红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基础。另一方面,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名家,尽管风格各异,但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打底,这些人的作品,既是武侠,更是文学作品。
跟这些作品相比,以玄幻或仙侠为代表的新武侠显然不同。网络作家月关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曾经这样说:“在几十年前,金庸的‘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但现在的年轻读者认为,奇幻或者玄幻里的‘功夫’显然更刺激。现在的玄幻或仙侠,大概相当于武侠小说的‘升级版’。”
另外,如今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多如牛毛,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武侠小说的读者,而网络时代,可供消遣的事物太多,游戏、电影、音乐,甚至微博、微信,都能把人从书籍中吸引出来,武侠情结也在这样的前提下被人渐渐淡漠。这不仅仅是武侠小说面临的困境,也是纯文学阅读所面临的困境。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魏雯
(来源: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