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演艺圈第一对爆红的好基友组合,当属陕西西安青曲社的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
今年BTV春晚上,苗阜、王声以一段11分钟的相声《满腹经纶》意外走红。让网友与观众大呼“这节目要上春晚能拯救冯小刚”;紧接着正月十五央视元宵晚会,两位又登上央视舞台,压轴表演相声《学富五车》,整段表演节奏紧凑,行云流水,包袱一个接一个,丝毫不给人喘气的机会。
他们让许多70后、80后的年轻人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重新燃起了热情。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不断,让这对“好基友”不得不在3月“闭关修炼”写本子。
而作为他们4月重新出关的第一场演出,苗阜和王声选择了4月12日的杭州,2014钱报文艺家春风文艺季的首场演出——《初下江南》杭州专场。
在相声艺术里,这种“好基友”的关系,有另一种更准确的叫法:捧哏和逗哏。
“三分逗七分捧”
捧哏的往往是长辈
左边一个“口”字,右边一个“艮”字,这个字念“哏”(ɡén)。什么是“哏”呢?简单地说,就是笑料。
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产生伊始,只是一个人表演的单口相声,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脱口秀”(talk show),后来才发展出两个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分为甲、乙两个角色,甲一般叙述事件和情节,挑起些许个小矛盾,被称为“逗哏”,乙则在一旁或推波助澜或力挽狂澜,负责把甲挑起的那些个小矛盾解决掉,被称为“捧哏”。
那时候,捧哏和逗哏似乎并不如现在这般固定,往往是互为捧逗。而且,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师父或者长辈;而逗哏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相声界经常说的“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
但慢慢的,这种捧逗合一的形式,随着捧哏与逗哏角色的固定和专业,被淡化了。经典相声《捧逗争哏》里曾经讽刺过这个时期的捧哏,只要“吭啊唉是,哎哟,噢嘿”搭个茬儿,最后再来一句:“别挨骂了。”就完成任务了。
很多人觉得苗阜和王声的相声听着带劲儿,就是因为俩人是“半斤八两”,在相声中是“斗智斗勇”的“子母哏”的表演风格。昔日被扭曲的捧逗关系,在他们的表演中被扭转了回来。
连眼神都不用交流
就知道对方要干什么
精彩的演出离不开两人的默契。
什么叫默契?
是珠联璧合,是天衣无缝。用王声的话说就是“他一张嘴我就看见他盲肠了”。
有许多人会把捧逗关系比喻成“夫妻关系”。而好的“夫妻”是不可能“闪婚”的。
就像苗阜和王声。今年32岁的他俩是发小,小学同学,从小都很喜欢相声。后来,二人分别拜师学艺,苗阜去了西安铁路局进行小品创作,王声则去了陕西师范大学读书。虽然有一段没有联系的“空窗期”,但却不妨碍他们重逢后重燃的“基情”:“你单着?正好我也单着呢,凑一块吧!”
就这样,两人开始一起说相声,一说就是7年。
这7年,两人一起办起了青曲社,从茶楼驻场班子到如今有了自己的两个场子,苗阜负责对外交往,王声负责对内业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两人从发小变成了共同创业同甘共苦的兄弟,日以继夜地为他们共同钟情的相声艺术奋斗着。
如果不是此番积淀,两人在台上怕也不会这般默契。
要问他们觉得彼此最默契的是什么时候?
王声说:“我们一直很默契,也就怪了,我俩在一起,连眼神都不交流,就知道对方要干什么。”
苗阜说:”我认为是在台上,很多时候即兴的现挂,王声翻出的包袱,让我觉得总是那么天衣无缝,甚至比我想象的效果还好,很多观众认为我们是事先准备好的段子,其实都是现场发挥,这样更真实。”
得此基友,夫复何求。
记者 陈淡宁
(来源: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