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不妨教材多元化
《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以一个人之力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受到欢迎,也引起了争议。
事实上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深圳的严凌君老师做得比他更早、更系统、更全面。
在叶开之后,大概还会有人继续做这件工作: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文本价值观来编写小学的语文课本。
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
理由之一是:过去小学的语文教材,确实存在着叶开所谓的“三宗罪”:非语文化,道德说教太多;随意改写原文,打断了文化传承;选文的水平偏低……可能还不止这些。
既然上面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那么,有别的人来试试解决问题的教材方案,何乐而不为?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上面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很好了。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应该允许有人来尝试,有没有更好的选本出现?多一些选本不是比只有少数几种选本要来得丰富多彩吗?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过往教材的生产机制恐怕是有缺陷的。其中一个主要的缺陷就是:它是集体化的产物,缺少个人的眼光、趣味、偏好……
因此理由之二是:我们其实应该尝试一下一个人的语文教材。就课本的生产机制上来说,集体化的水准很难避免四平八稳,缺少个人选本的敏锐、洞察和新颖。在西方,“一个人的哲学”往往备受推崇,因为,历史地看,人类精神成果都是一个人做出来的,集体创作的东西往往乏善可陈。
因此,支持叶开“一个人的选本”的第三条理由便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妨多元化,有的选本可能会偏重想象力、写作能力、美学价值、个性培养,有些选本未必不可以侧重道德、传统、共性等等。你可以把王小波选入小学教材,我也可以选小王子。即使同样在真善美这个大框架之中,也还有可以有千姿百态的差异。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今天看来也是对的。孔子强调个性化,不要整齐划一,因为人的差别太大了。这个理念也应该指导教材的编写,对于禀赋不同的孩子,给他们怎么样的语文教育应该有所侧重或者差别。这一点,其实是支持“一个人的选本”的第四条理由。 王绍培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