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学已死”这一话题广为热议,流行文学的过度商业化让许多真心热爱文学的读者颇为伤感。昨日下午,一贯坚持纯文学创作的著名作家、中国先锋文学主将格非做客蓉城,向读者推介自己的最新自选集《相遇》和《博尔赫斯的面孔》,他对成都书店的繁荣大加赞赏,并十分乐观地表示,尽管文学的黄金时代即将终结,但现状还是比国外好很多,文学的重要性不减,读者无需对文学悲观。
在《博尔赫斯的面孔》中,格非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谈及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格非坦言文学已经回不到“黄金时代”,但文学结束了黄金时代并非代表文学的衰败,而是告别了单纯社会功能的层面,回到它本身。“文学也好,小说也好,它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对中国文学史足够了解,就不会担心纯文学的未来了,因为在某个时代,哪怕两百年都没有出现重要的文学家,大家也不会担心,但是突然就出了曹雪芹,整个文学界光芒四射。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作家,从《诗经》到杜甫、李白、《红楼梦》,纯文学不是一路好好地走过来了吗?”格非说,“其实在中国,纯文学的现状已经很好了,《收获》一个月能卖10万本,日本的大江健三郎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部作品一年最多卖两三万本,中国的文学出版物销量已经非常大了,只是相比上世纪80年代差了点,不过当时是不正常的过热现象,现在正在回归正常,接下来还会呈逐渐冷却趋势,一个好的作家是不会为这种现象而感到忧虑的。”
本报记者 祝丹妮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