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文艺纵横>>诗歌文学

陈晓明对谈李洱:网络文学是中国特色文学现象

2014年07月14日10:0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黄维)“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怎么阅读经典,怎么保持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和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大家会说有这么多资讯,我们就不要文学,不要经典。这点恰恰是需要我们对文化,对文学有一种清醒的和坚定认识。”7月13日,以“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批评”为话题,文学批评家陈晓明、作家李洱对谈,共同探讨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与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著作《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近日出版。对于著作名字中的“主潮”二字,陈晓明坦承,如此命名一方面是向文学史研究写作的前辈勃兰兑斯所写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致敬,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西方后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的运用,试图采取采取充满细节的、个人化的叙述方式,为当下的文学史写作方式创造另一种可能。李洱先生认为陈晓明教授的文学批评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哲学性,但又不乏强烈的个人修辞色彩,所以此书不光可以作为学术读物对待,一般读者亦可以作为常识性读物对待。

关于当代文学能不能“写史”,陈晓明教授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当代文学的微观历史学。当代文学能够反映出历史的差异、重叠以及冲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代文学生生不息的欲望和创造的能量,处理文学史时应当反映这种丰富性和差异性。

写作一部文学史著作,除了需要阅读大量的文本和理论,有时甚至要进行考证的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如此巨大而有效的阅读量呢?陈晓明教授的回答是,阅读来自积累,来自自身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热爱。李洱也介绍道,包括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在早期写作时都收到了来自陈晓明教授的及时评论,一方面反映出陈教授持续阅读、保持与作家和作品联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地位确立与当时艺术自信的获得,都和批评家及时的阅读和反映关系密切。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严肃文学、传统文学的阅读逐渐被取代,写作的门槛降低,自由发言的门槛也大大降低。文学从写作到批评,都产生了危机。

李洱认为,这样的局面是中国特有的。在西方没有网络文学,也没有网络作家,这个现象可能只出现在出版审查相对严格、出版相对困难的区域。虽然上升很快,但是值得玩味的一点是,网络文学本身没有形成传统,要成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需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陈晓明则表示,在中国,网络文学的发达瓦解了文学的有序性,但是没有读网络文学成为网络作家的,因为文学经典才具有生产力。现代确认经典作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和见识。应当从职业道德出发,为文学经典的传承、秩序的建构提供依据。

在讲座过程中,蒋一谈、崔曼莉、丛治辰等也从文学史的写作、传播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进行了交流。

(责编:王鹤瑾、黄维)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