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上官云) 26日下午,“有价值悦读”文学沙龙在北京举办。沙龙嘉宾、著名旅德作家严歌苓出席活动。她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自己其实是一个在写作中很不耐寂寞的人:“对语言的敏感好奇让我希望自己的创作不是局限在一种语言里,我确实是个语言的‘吉普赛’。”
偷来英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放进作品
由于多年旅居国外,严歌苓的外文非常流利,是不多的能以双语写作的作家之一。不过,严歌苓却表示,自己在国外用母语写作会稍感“恐慌”:“虽然我写的是汉字,但英文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可能自己并不知晓。所以我的书桌上总摆着一本李商隐诗集,每次写作之前先看几行诗,感受中国文字独有的节奏韵律。”
在严歌苓看来,中国的文字是最干净、最惜墨如金的,这跟所有西方的写作都不一样。她认为西方的著作的叙事方式极具“油画式”的立体性,浸润其中数年,自己也多少受到一些影响,“这很想让我用来滋养自己的中文写作,有时候会苦于中文为何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中文与英文都有自己最精彩的东西,所以有时我也会‘偷’英文中的一些说法放进去。”
“比如我常举例说‘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非常的俗气,英文里我看到一个表达,将之形容为‘一双多汁的眼睛’,直译便是‘水汪汪’的感觉,但不是用那句套话来说。”严歌苓表示,英文有很多可借鉴的东西,这也是自己在国外写作比较得意的地方。
写作不耐寂寞:我是语言的“吉普赛”
双语写作仅是严歌苓作品的特点之一。尽管成名多年,但她对自己作品语言特色与精致程度仍有很高的要求。严歌苓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在写作当中很不耐寂寞的人”:“其实不光是这一件事,我每天做菜都是想不一样,也不要菜谱,就胡乱搭配出来一个东西也觉得挺有趣:这可以造就一个未知的风格,同时挖掘自己的潜力。”
严歌苓同样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写作中。比如要写一些地方需要用到四川的语言,曾在四川居住十年的严歌苓会希望把四川的特色方言放进作品中,“有时候没有一点方言,作品就好像缺了什么,就好像麻辣让四川菜有四川风格,甜让上海菜有上海的风格,所以我觉得,放进去那么一点点东西作品就不一样了。”
不过,当写到不熟悉的地域之时,要加进方言这道“佐料”也让严歌苓犯难,她说,自己在写《扶桑》的时候,小说是有一些“广东味儿”的,但自己又不会讲广东话,所以会争取学一些当地语言,“我和几个老华侨谈了谈,了解到骂人的话中有个‘丢’这样的表达方式,加进去使我这篇小说稍微有一点广东的感觉。”
“我就是这么一个很不确定的人,也是对语言的敏感好奇让我希望自己不是局限在一种语言里。”严歌苓笑着说,自己堪称语言的“吉普赛”,“在全世界住过那么多地方和国家,才会形成了对不同地方语言的比较。”
想象与大量采访成就多部作品
随着改编自自己作品的《金陵十三钗》、《归来》、《小姨多鹤》等影视剧的上映,严歌苓在国内迅速走红。对此,她曾说这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困扰”,其中的一点便是工作量变为每天要写五六个小时。严歌苓对记者回忆,之前大概每天也就写三四个小时,“那会儿没有出版社在我后面拿着鞭子说您得何时何时交稿,所以我比现在从容。现在我总觉得自己有‘稿债’要还,影视剧的‘债’要还,不会‘say no’下场就是我这样。”
快速创作、成稿曾一度让严歌苓的粉丝担心,她的后期作品是否还能如早期的作品那样精致、干净,创作排小说的灵感又从何而来。严歌苓以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女房东》为例进行回答,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来自大陆的人在美国住进地下室,之后对女房东产生的一系列的幻想。
“其中男主角偷拿女房东睡衣的桥段,就是我在某一天早晨走在旧金山略带雾气的路上,看到一个窗子里有这样一件睡衣想到的。并由此构思出整篇小说。”严歌苓说,再如《陆犯焉识》,很多故事源自自己的祖父,但自己还是在搜集足够的资料后进行大量研究,“包括一些书中人物喝二锅头醉了,机缘巧合避过饿狼的故事等情节都很难想象,不是自己编出来的。”
“所以,我的经验无非两种,有的是我的想象,有的是需要靠大量的采访、资料积累,做大量的工作。”严歌苓总结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