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张三丰入非遗” “神仙申遗”须警觉
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福建邵武申请的“张三丰太极拳”名列其中。此举引发陈氏太极拳有关人士的质疑。文化部回应,经委员会专家复议后才会决定是否推荐。(8月17日《新京报》)
据不少研究资料显示,张三丰并非福建邵武人,也非武术界人士,和太极拳毫无实际关联,无法断定其是否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等。而河南焦作温县的太极拳,则被公认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有学者认为,“张三丰太极拳入非遗”的申请,本身就是一个闹剧,因为这缺乏最起码论据“支撑”。而事实上,温县的太极拳入非遗都遭遇5次失败,那么据说是子虚乌有的“张三丰太极拳入非遗”,其成功的概率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怪事”背后,自有其发生的逻辑,而这个逻辑的初衷,显然不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而是对非遗所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垂涎。
但很显然,有没有依据,并不是一些地方申遗的主要原因。为了申遗,一些地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神仙申遗”,就是这般现实的注脚。可以说,很多地方的申遗,都不过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罢了。一些地方即便申遗成功了,保护也不是他们所看重的,开发才是他们想方设法去做的事情。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保护是需要投入的,而开发则是可以带来收入的,作为理性经济人,其选择是可想而知的。但很显然,在“非遗”这样的文化事件上,的确应少点市场经济学的运作。
也许,对非遗的申请而言,无论成功与否,无论进行到哪一步,都是对自身知名度的一种提升,成功了肯定是极好的,因为这意味着“钱财滚滚来”,失败了也没啥损失,相反,也能带来一定的知名度,而如果引发争议,其知名度未必就比申遗成功的知名度低。简而言之,对各地的申遗热而言,无论成功与否,都没啥损失,那各地岂能不削尖了脑袋去申遗呢?
因此,笔者建议,今后有关权威部门在公示申请非遗项目的推荐名录时,门槛应该提高,把关应该前置,要让子虚乌有的“神仙申遗”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如此,各地在申遗前,才会更注重依据,多一点科学精神。(龙敏飞)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