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因为申报材料的翻译不妥,太极拳申遗首次折戟。
2009年,联合国突然缩减名额,太极拳申遗再度失利。
今年,太极拳的所有申报材料全部到位,但时间已悄悄溜走。
太极拳与申遗梦的三次擦肩而过,让河南继续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如今,为申报2016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故乡的人们再次踏上征程。
连越三级
直升国家级“非遗”
2005年以前,国内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2004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当时,太极拳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来保护。
不过,联合国有规定,要想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在国内成为“非遗”。
2005年,国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是年8月,太极拳开始着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时国家刚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我们希望能一次性申请,不然等到机构完善了,可能就要从县一级的非遗来申报,到市里、省里,再到国家,四级就要花4年。”温县政协副主席严双军是温县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参与了太极“申遗”的全过程。
留给严双军们的时间并不多,从接到申报通知到申报报名结束,只有一个月时间。“肯定是加班、再加班,最后一个月总算弄好,报了上去。”严双军说。
2006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名列其中。
太极拳传人们的
奔走支持
这时,陈式太极拳的传人们也开始了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
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正雷说,无论是申报组去北京拍宣传片,还是到郑州要资料,“申报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
陈正雷的海外弟子们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陈正雷说,他的海外弟子多次建议,一定要了解申报的程序,按照联合国的“路数”去准备,而不能只站在国内的角度去分析和写报告。
陈正雷有个加拿大弟子,这名弟子的一位好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想通过个人间接关系,让弟子托朋友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工作,能推进太极拳‘申遗’成功。”陈正雷说。
太极拳曾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近
从2001年开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一直是1~2年一次,一次申报一个。2007年,温县完成了太极拳传承人的申报,省、市、县三级完善了相关体制。可到了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突然宣布申遗项目数量不限。
2008年8月,严双军接到文化部通知,准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收到通知的还有“少林功夫”。
严双军说,这次还是只剩下一个月时间,8月10日开始准备工作,由央视配合拍摄宣传片,“专门从大学抽调了5名英语教授翻译文本。”
一个月后,终于完成申报材料,严双军带着材料到文化部,专家对文本和宣传片都提了意见,要“重新修改”。
这段经历,严双军至今难忘。“白天修改文本,晚上修改宣传片,从我们住的酒店到拍摄宣传片的工作室,要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每天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到酒店。光宣传片,8天时间就修改了4遍。”
严双军说,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终于拿出了主管部门基本满意的申报文本和宣传片,送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太极拳英文翻译让外国评委一头雾水
几个月后,严双军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馈意见:申报材料中关于太极拳的定义,评委看不明白,翻译有歧义,建议修改之后再提交。
“郑州大学英语系教授李云楼看后说,里面问题大了。”比如太极拳有大架、小架之分,但申报材料中,把“架”译成了“衣架”的“架”,评委一下子蒙了,难道打太极拳还要衣服架子?“其实‘架’说的是姿势,指内气运行幅度的大小。”
不久,主管部门传来意见,建议太极拳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准备下一年的申报。“因为每年的9月份就可以开始准备下一年的申报,上级部门让我们认真准备,来年会优先申报。”
让太极拳撤回申请,还有一层意思。根据相关规定,如果申报项目当年未获通过,4年之内不得再次申报;如果申报项目两次都没有通过,基本上就预示着这个项目“申遗”没戏了。严双军说,为了防止申报材料被退回,他们选择主动撤回。
申报规则变化 太极拳只能排队等待
2009年,和太极拳一起主动撤回的还有少林功夫、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等12个项目。因为下一年的申报很快开始,在严双军看来,第二次申报肯定没有问题。
2009年9月,太极拳再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离“申遗”成功似乎仅一步之遥。
严双军们没想到,这次全世界申报“非遗”的项目激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人手不够为由,要求每个国家每年只准报两项。
最终,文化部确定京剧和中医针灸申报,太极拳又一次和人类“非遗”无缘。“之后,教科文组织又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报一个项目,我们就开始了排队等待。”严双军说。
万事俱备,东风却已吹过
去年开始,太极拳“申遗”的呼声又高涨起来,由于国内外众多政要、明星纷纷表达对太极拳的热爱,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幅提高。严双军说,另外,太极拳具有“和”的本质,因此名声和群众基础都很好。于是,河南开始了太极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次申报努力。
沟通,修改,协调,论证……这次“申遗”的努力程度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等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好,却发现时间已经没有了。万事俱备,却发现东风吹过了。”严双军说,这一次的错过,让他最为遗憾,“只能为2016年努力了。”